劉 佳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商學院 重慶 402160)
經濟法,不是某一部具體的法律制度,它是一個國家為了調節、整合本國經濟事務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區別于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等以保證權利得以實現和責任得以承擔為主要內容的程序法。經濟法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實用性強,但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性課程,課時安排較少、課程內容復雜、考核方式單一,一直是桎梏學生學好該課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希望通過運用線上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對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如上文所述,經濟法本身不是一部具體的法律,它是一個調節社會經濟事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涉及的各種部門法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復雜。通過針對講授高職院校《經濟法實務》課程或曾經講授過該門課程的50名教師展開的線上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為了保證法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老師們的授課與教材都包括了《勞動和保障法》、公司法律制度、個人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場調控法、《商標法》以及稅收法律制度等相關內容。
僅以2018年第四次修訂通過的《公司法》為例就有法條二百一十八條并佐以數百條的司法解釋和高法解釋。但《經濟法實務》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平均一學期僅有30-40左右的課時安排。面對如此之多的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掌握經濟法對相關民商事行為的各種限制性規定和普遍性的要求,授課教師在課堂的授課中往往把法律條文的講授作為課堂重點,受課時較短的限制,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對經濟法涉及的每一類法律制度都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導致高職院校的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出現“急功近利、照本宣科”現象[1]。
為了摸清高職院校《經濟法實務》課程授課教師的教學背景以及從業經歷,筆者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師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統計,根據調查數據統計顯示,高職院校《經濟法實務》課程的授課教師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階段學習法律專業的占所有授課老師比例10%左右,曾經在企事業單位的法務部工作有相關法律工作經驗的教師占所有授課教師比例的15%左右,而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從業資格證書的授課教師則是連5%的占比都不到。絕大多數的授課教師既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法律,也不具備豐富的從業經驗。在為什么選擇講授《經濟法實務》課程的選項中,超過一半的老師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其它課程已經被別的老師選好了,而另外有20%的老師則表示選課是因為系部領導的安排。
隨著2021年1月1日我國《民法典》正式的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經濟法涉及的上位法同時廢止后現有的課本教材內容應該重新編撰。新教材的編委應該由長期在高職院校任教熟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專任老師與熟悉法律法規的專職律師共同組成教材編委。新教材不但要及時、準確的反應我國經濟法相關法律法規的變更,還應該圍繞市場營銷專業方向的高職學生從事的就業崗位多發的銷售合同法律糾紛、借款合同法律糾紛、勞資合同法律糾紛為重點,加大案例解析的占比,增加合同起草、虛擬公司法律顧問職位的設置、模擬各種簡單的民事糾紛開展案情演繹等實訓內容等項目。淡化公司治理結構、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等法律條文的識記,打造以案例說法、以案例析法、以案例學法的新型課本。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經濟法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法律體系,日常各類民商事糾紛的化解都必須以正確、適當的法律作為依據。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除了能熟練掌握經濟法相關法律法規以外,還要通過大量的法律工作實踐來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做到能用法、會用法和善用法。在高職院校大多數授課教師缺少系統學習與實踐經歷的背景下,閉門造車式的課程準備既無法完成理論的支撐也不能形成經驗的積累,是很難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的。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情況與校企合作企業、校外企事業單位共建一套長期、定時的教師掛職鍛煉機制,在寒暑假期間定期委派《經濟法實務》的授課教師到校企合作企業的法務崗位參加掛職鍛煉。掛職期間,教師應首先熟悉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厘清企事業單位處理各類民商事糾紛的流程和方式,其次還應在公司法務或專職律師的帶領下親自參與到糾紛的處理過程中去,觀察、學習法律工作人員與經濟事務糾紛雙方當事人溝通的技巧,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制作調解協議的要點以及訴訟法律文書準備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法律思維、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最后還應及時對案例進行歸納和總結,作為授課素材。
本次課程改革的探索希望通過對教學教材的更新、教師能力的提升為契機和著力點推動高職院校經濟法實務課程由以法律法規的識記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改革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工具處理工作中遇到的經濟糾紛的能力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改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