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凱蠖
(重慶市開州中學 重慶開州 405400)
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怎樣加強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等這些個問題一直為初中語文教師的困擾。當代教師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缺少合理的教學方法,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通常會通過要求學生大量抄寫、背誦來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能力,往往這些方法比較枯燥,會使學生缺少對語文合理正確的認識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從而抵觸語文這門學科。所以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打開思維,不要僅僅局限于上課學到的僅有知識,局限于那本書,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最有利的教學條件。如何能把語文這門學科學好學精,不僅是學生一直需要探索的問題,也是教師應該討論的話題。
要想學好語文,教師必須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活躍學生的好奇心和課堂活力,幫助學生積極思考和掌握新信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將此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為此,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考特點,積極探索對學生對學習的方面有所幫助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能獨立公開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及其他教育模式,在課堂上能感受到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個別學生學習、小組合作交換學習、小組教學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精神[1]。
例如,在給學生教《最后一課》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這篇課文,然后將學生分為小組,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自學效果去討論,互相之間交流各自的意見,再讓學生各自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讓學生自己領悟到文中老師的愛國思想,最后再由我去講述這篇課文,學生們這堂課的學習起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在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能領會到語文課堂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
課堂是學生接收知識的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教師要緊緊抓住課堂的作用,在課堂上培養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對一件事務的新鮮感容易失去,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夠長時間的在課堂上保持對語文學習的“新鮮感”,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就需要我們去創新課堂,不斷地創新課堂去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好好學習,培養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2]。
比如,在給學生講八年級上冊《三峽》這篇文章的時候,僅僅通過文字的敘述和課本上僅有的圖片,學生很難想象的到三峽的景觀到底是怎樣的“奇”,以至于從古至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來歌頌,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三峽景觀的視頻,視頻中展現了三峽的整體面貌,使學生不單單能夠從課本中學習到知識,更能夠“親眼”見到三峽。在相對枯燥單調的語文課堂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并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反而更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投入語文的學習生活中。
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要敢于去創新課堂,創新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最有效教學方法之一就是開展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模式。語文的教學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適應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學習,并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進行改進,確保情境教學在課堂中能夠完美的實施。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造出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思考。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3]。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鄉愁》這節課堂上,為了更好地向學生表達鄉愁這一情感,我便采取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初中生一般情況下都沒有鄉愁這個概念,因為他們并沒有背井離鄉過,因此在課堂教學方面進行起來有點困難,采取情境教學模式,把學生帶入到文中作者的情感當中,帶領學生領悟“鄉愁”,幫助學生進行學習。這樣的情感教學模式,能夠很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作者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能力及興趣的同時,既要注重內在,也要注重外在。要從課堂和課下、教師和學生等多角度去分析問題,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學習能力。最后,要注重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引導學生,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語文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會有所提高??傊瑹o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總歸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和教學重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選擇教學方案,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去學習,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更好的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