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玲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0)
微閱讀主要是為了傳遞信息,符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需求。對于學生來講,實現了碎片化閱讀,滿足學生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高中歷史教學中,微閱讀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 良好閱讀學習,為學生閱讀學習活動提供了便利。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為閱讀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在高中歷史教中,為了更好的發揮微閱讀的教育效果,提升學生課本知識學習質量,教師需要合理的選擇閱讀素材,保證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使學生在素材的支持下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閱讀材料。高中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在材料選擇可以將文獻資料、文言文、古詩等作為微閱讀的素材,讓學生通過客觀的歷史資料了解歷史知識,形成以史為鑒的學習態度。第二,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微閱讀材料。教材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根本,在閱讀材料選擇上,應以教材內容為主。通過閱讀材料對的補充,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強化學生知識學習效果[1]。第三,選擇拓性現閱讀資源,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以此豐富學生知識面,拓展文化視野。不同類型的微閱讀材料在教學中發揮的效果也不同,教師需要根據實際課堂教學情況與學生需求,選擇適合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
例如,學習《抗日戰爭》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展示一首古詩,讓學生將古詩與教材內容結合在一起,思考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教學活動中,將陳紹余《出滇抗戰》:豈忍入侵魔焰狂,誓傾熱血挽危亡。拋雛別婦辭云嶺,銜恨兼程赴戰場。七尺健兒誰惜命?千秋雄鬼史留芳。我今試作安魂曲,遙喚英靈返故鄉。在導入環節體現出來,讓學生認真閱讀,并將此翻譯成白話文,思考作者的寫作的情感,并結合生活經驗與學習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的探究,理解抗日戰爭的意義,對我國發展的影響。該資料的運用,提升學生對文本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更好閱讀課本知識做好鋪墊。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為微閱讀活動開展提供便利,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理解能力與信息獲取能力得到提升。不管在哪一學科中,閱讀活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利用微閱讀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教師思考的是,通過哪些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更客觀的了解歷史信息;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資源與信息中,得到更加完善的內容等等[2]。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素材與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不僅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同時可以提升教學質量,能夠促使學生閱讀能力與思考習慣形成。
例如,進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這樣一則資料:董仲舒曾說過: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并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然后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當時社會會提出這樣一個理念呢?該理念的提出對社會發展造成那些影響?然后引導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思考這一理念推廣的好處與問題,并結合教師提出問題進行研究。教師提出問題后,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對素材及課本知識進行全面的閱讀分析,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深入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
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為閱讀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不同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借助此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使學生學會在文字中分析知識,探索內容。良好氛圍的常創建,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感受,提升學習主動性[3]。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良好學習氛圍,將教材內容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在此背景下融入一些微閱讀素材,讓學生在情景學習下閱讀與課本有關的內容,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提升文化知識學習效果,促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發展。
例如,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影視作品,讓學生對秦朝發展歷程有初步的認識。視頻播放后展示,則播放微閱讀材料,將《六國論》中的一部分內容: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然后讓學生思考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與六國的破滅是否有之間的關系,并探究該制度建立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微閱讀活動開展,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完整知識網絡的構建。課堂教學中,加強該方法運用,從不同途徑獲取多種閱讀材料,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