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洋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第一中學 安徽壽縣 232200)
自2018年頒布條例以來,新高考改革這個詞匯就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幾年的推行,已經在很多省市初見成效,不過其中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不可小覷。作為一項發展規劃,新高考改革在學生選擇科目上給予了一定的自主權,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優勢學科逐步淪為劣勢學科的現狀。如何轉變歷史學科的被動地位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跟進時代潮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是重點:提高教學手段,帶動學生興趣學習是必備技能:注重溝通與引導,保障身心健康發展是關鍵因素。
說起過去的歷史學科的發展,風生水起可謂是它的代名詞。不過于現在而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逐漸從過去的優勢學科轉變為輔助學科,學生與家長對其定位也在逐漸下降。現在的歷史學科已經成為一項小科,其熱度遠遠低于理化生等科目。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新高考改革下的“6選3”這種教學模式,很多學生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學科的選擇時,他們的目光主要聚集在偏理的科目中,因為這樣在未來擇校的過程中,選擇會更加多樣一點。如果選擇歷史,那么學生在大學專業填報時,就會錯失很多機會。同時就歷史學科的現在發展而言,選擇歷史科目時,他們選擇的原因多以興趣為主。不過現在的高中歷史學科,學習內容枯燥,教師教學乏味是學生拒絕歷史學習的關鍵因素。很多學校在歷史教學中,依舊滲透死記硬背的概念,教師講解內容片面,使之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是學生淘汰歷史學科的主要原因[1]。
新高考改革的革新,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轉變自身對于歷史教學的定位是必要要求。相比于以往的高考模式,高中歷史在新高考改革的作用下,已經從必修學科轉變為選修科目,學習人數也從固定的文科生學習科目轉變為學生自主填報,自行選擇的選修科目。因此人數減少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受“學會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這種傳統老觀念的影響,學習歷史的人數會越來越少,歷史教學也會愈加困難。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想要打破人數較少的現狀,教師應優先轉變歷史教學理念,跟緊國家趨勢,提倡樂觀向上的教學觀。這種教學觀的樹立并不是要求教師自欺欺人的開展教學,而是應該弘揚傳統歷史文化為己任,在教學的開展中,完成學生歷史體系的構建。在全本的教材學習中,不僅熟悉固定朝代文化,還有整體的歷史觀念。
在學生學習階段,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作為新高考改革下的劣勢科目,轉變教學理念是提高歷史科目競爭力的關鍵所在[2]。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歷史屬于比較枯燥乏味的科目,教師上課照本宣科,用灌溉式的教育理念理念教育學生,讓很多高中學生在歷史選擇中望而生畏。因此,就需要教師轉變一下自身觀念,引入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從而加深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感。
以高中歷史中的古代文化史為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到清末,我國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風格和理念,教師在授課環節中,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融入其中,設計圖片欣賞環節,用視聽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每個朝代的風格與特色。同時,每學期教師也可以占用1-2節課的時間,帶學生觀看各種紀錄片,讓學生在課堂之上探索歷史的精彩絕倫,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興趣[3]。
以原本的高考模式為參照,我國新高考改革模式下,一反過去的老套模式,以“6選3制度”進行新的學科教學,因此在每年的歷史教學中,都存在一定的變化。因此對于老師的要求也變成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注重溝通與引導。
作為一種考試模式,每個學生都處于人生選擇的迷茫階段,用優勢學科彌補劣勢學科在新高考改革中逐漸被淘汰。歷史老師的作用就是在常規的授課與溝通中,發掘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科目,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做好職業及人生的規劃,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同時,由于每年的選課人數差異,教師本身也要做好交流換崗的準備,根據學校需求開展相關教學,千萬不能執著于固定年段中,應該在不同崗位發光發熱[4]。
歷史,一個跨越古今的詞匯,歷史教學,一個集齊變通與發展的詞匯。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轉變理念,多方發展才是最好的選擇。將新觀念新思想與歷史教學進行深度的融合。解放思想,樹立新觀念,讓歷史的光輝普照高中生,讓歷史的文化積淀在師生的血液里。新高考改革。歷史教學革命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