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發
(吉林省通化縣第七中學 吉林通化 134100)
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知識點多、復雜,不同單元知識點間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化學學習不是單純的背誦原理和方程式,更需要通過學生的綜合自身理解,運用化學思維探究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的應用,以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文章立足高中化學,從探究視角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入闡述。
第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在傳統教學模式支持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是監督者、是知識傳輸者,學生難免會在學習中放不開,由此對待學生也會更加消極。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教師從監督者變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進而讓學生在良好師生關系下深入的探究,并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提升高中生的合作能力。探究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是主體,教師會基于學生情況設定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開展交流和探究,在小組成員的互幫互助下,完成對化學知識的探索,并提升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
探究式學習開展需要教師為學生設定相應的化學情景,以推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1]。在應試教育影響下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注重知識點的講解,提出的問題也無法啟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無法幫助學生鞏固化學知識,長此以往的下去學生便會對化學學習失去興趣。身為一名新時期背景下的化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通過梯度問題的設計推動學生的層級進步,以在強化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同時,提升高中化學教學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知識點“乙醇與乙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立足新課改理念設定問題:乙醇應用于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中的哪些方面?通過這一問題的引導,可以調動起學生探索生活化學物質的欲望,并通過梯度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了解乙醇的取代反應、氧化反應,并通過實際反應了解乙醇的組成,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就這樣在問題的引導下,在學生的層層探究下了解了化學知識。化學情境的構建可以將學生置身于具體情境下思考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良好氛圍中完成知識的探究,為他們日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師生的課堂地位,突顯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以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但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方法開展教學,并通過習題訓練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學生成績,但這一模式卻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無法讓他們應對當今的社會發展。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高中化學教師要改變當前的課堂師生關系,并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制定可以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作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發展的情況下,基于化學教材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比如在“原子結構”這一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盧瑟福發現“原子結構模型”的故事講給學生,盧瑟福通過對口射線穿透力的深入研究發現,a粒子可以穿透薄的金屬箔,它們可以大搖大擺的通過,從這一現象可以得知固體中的原子并非緊密排列的,其中有很多空隙,最后盧瑟福基于這一現象進行了設想和驗證,最終明確了原子結構模型。通過這一故事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在化學實驗探究中大膽的思考和驗證。一種教學模式的長期應用難免會讓學生心生厭倦,教師只有大膽探索、不同創新,才能在豐富教學課堂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并最終提升高中化學教學效率[2]。
任何一門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應用,高中化學也是如此。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視角出發,選擇和化學知識相近的內容,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提倡從書本出發開展教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無法實現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的結合。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透過化學表層探究深層次的內涵,注重化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以讓學生把握化學本質[3]。比如在人教版化學知識點“有機化合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大家熟知的生活用品、食品出發開展教學,如此學生可以了解到有機化合物的重要性,可以深入到本節知識的探究中來,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化學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分支,化學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實踐應用。為此,教師要有意識的開展生活化化學教學,從生活出發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理解,還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綜上所述,探究式學習在高中化學的應用符合新課改的發展,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只有加大對教育教學的探索和改革,加大探究式學習的研究,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