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娜
(重慶市渝北金港國際實驗小學校 重慶渝北 401120)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長,它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創新緊密聯系。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它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而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是促進學校發展的主心骨。以工匠精神構建教師文化,是打造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激發內部動力發展的源泉,更是一所學校帶著未來眼光、全球觀念應對新時代嚴峻挑戰,深化新時代教育基礎改革的一種開放姿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促進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才能惠及全體人民。以工匠精神構建教師文化,就是培養一批又一批“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社會主義建設隊伍中的教育工程師,始終立足于普通人民家庭對教育的期許,聚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以工匠精神般的教育服務品牌文化孕育教師文化,讓教師文化引領教育公平的陽光滋養千家萬戶,推動素質教育全方位融合發展,切實為每個孩子的成長創造燦爛的舞臺,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筑牢根基。
教師是教育人的人,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其最基本的任務是需要系統地向學生傳遞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我國正處于高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需要現代化學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為此,對于教師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興國必先強師,唯有一所學校的教師文化團結和諧,求精求致,敢于開拓創新,才能引領教師專業素質不斷提升,才會為教育改革的事業儲備充足的人力、智力、創新力,促進新時代各類教育實踐研究盡快出佳績。
①組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團隊互學。抓住團隊中專業能力和領導能力高度統一,且較有個人威望和人格魅力的骨干教師,廣泛吸納優秀教師加入中層管理團隊,建立和完善部門、年級組學習共同體分隊,既從內部辦學理念、行為規范的精神文明統一上進行引領。
②開展豐富團建活動,建立團隊默契。在教師忙碌的工作之余,以常建帶團建、隊建的方式,有機融合在教師間、教師與學生間開展文體類展示或競技、游戲等團隊互動體驗活動,讓教師釋放身心,舒展身體,增加同事間的情感,建立團隊間的默契。
③關注心理滋養,確保身心健康。據網絡新聞報道有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上海市部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其中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心理癥狀,2%較為嚴重,其余有輕度的心理癥狀。
④組織“志愿服務”,促進服務協作。志愿服務是學校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組織教師“志愿服務”是教師文化風采的一種體現。
①給機會,促使教師專業水平“精益”。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除了一般的教學能力外,還應具備以下特殊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管理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智慧與教學風格。
②勤修剪,促使教師從教行為“精益”。任何事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學更是如此。工匠通過日復一日地精心反復雕琢才能成就佳品。學校也應結合實際不斷修訂完善“教師文明禮儀、教學常規”等系列從教制度,常學常記,促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能實干,狠抓課堂實效“精益求精”。注重豐富多彩的教學基本功實操活動,引導教師大膽實踐與運用。如:通過聽隨堂課,推門課、骨干示范課,領導與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法,使教師自我調整教學策略與應對思維。從技術上、教學設備用具上、人員調配等多方位支持教師,以備課組、項目組推優參加學校、市區級各類教學技能展示比賽,從競賽中鍛煉教師的專業實操技能,努力實現課堂“精益”質量,樹立學校教學品牌。
①課程改革中的“創新”智慧植入。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是學校發展的生命。課程集中反映了社發展對教育的要求,體現著教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教育的活動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浪潮來臨,新課程體系的全面推行,統編教材的普及鋪開,涉及到課程功能、實施、評價等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力能否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取決于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②“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技能更迭。時代不可逆轉倒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變革,層出不窮的科技變更全面融合教育領域,必然使教師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而賦予了教師文化嶄新的時代氣息。創造是生命存在的本質方式。當前的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傳遞文化知識和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更為重要具有開拓創新的實干精神與能力,為啟迪中國學生的智慧,開發學生創造的潛能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