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代明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生態課堂,就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為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形成積極學習態度。但是如何將文化生態這一理念滲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呢?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入手。
在高中物理文化生態課堂構建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提升學生的主人公意識,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掌握知識[1]。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人們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學習情景,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課堂活動中,創建真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物理學習能力與研究能力得到發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物理基礎,同時能夠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養成積極學習態度。
例如,學習《互相作用》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常見的生活現象,解釋什么是相互作用力,讓學生學會辨別摩擦力、彈力,為學生學好力學知識打下基礎。教學活動開始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各種形態的力:一個巴掌拍不響、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平坦的馬路上向前走、為什么火車軌道跑旁有個黃色標記、高原上煮飯不容易熟、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等等。視頻播放后,就其中一個現象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火車軌道跑旁有個黃色標記,它是做什么的?學生1:是為了警示要坐車的人們,不可以超過黃色線。教師:那么如果超過黃色線,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學生2:會被火車帶過來的風刺激倒,出現生命安全.教師:那你們知道是什么原理嗎?這是學生紛紛搖頭。這時教師可以引出物理學中力,讓學生意識到視頻中的生活現象全都是因為力的存在,而出現的,并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究,思考更加深入的知識,從而提升課本知識學習效果,構建生態課堂。
在文化生態教學背景下,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素養得到提升,實現動態學習課堂構建。實際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探索的熱情,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教學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將課本知識轉化成問題,并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一邊探究學習,一邊思考新的知識[2]。問題驅動方法的運用,開發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學生學會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提升了教育工作水平,為學生更好學習文化知識打下了基礎。
例如,進行《向心加速度》這一章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提出這樣幾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第二,向心加速度有哪些元素構成?第三,向心加速度與圓周運動的本質有什么不同?第三,利用向心加速度基礎知識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什么?確定學習任務后,則為學生留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考教材內容,分析教材中描述的物理知識。當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可以進行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適當的補充,優化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由于學生的物理學習基礎有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有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夯實學生的基礎,使學生自主學習效果而達到最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學習過程更加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有效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開放式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學習的機會,同時也可以使師生之間的角色更加明確,促使教師教育能力與學生學習能力共同提升[3]。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構建動態開放式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主動學習彌補自身不足,提升物理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并將學生分組,保證每個小組既有學習好的學生,也有學習差的學生。引導小組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探究課本知識與教材內容,并在課堂上將學習成果分享出來,與其他人共享學習成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的走進學習,感受學習的快樂,并在快樂學習的支持下提升學習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適當的參與,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以此實現動態課堂構建的目的,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良好氛圍的營造、問題驅動及開放式課堂的構建,實現文化生態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教育工作中,將此融入各個教育環節,優化教學效果,促使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