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建
(重慶市云陽縣民德小學 重慶云陽 404500)
當前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出其作用。
以往教學的模式和方式較為枯燥,教師在教學中也主要是依據教材知識進行講解,長期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就會受到影響。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補充教學內容,把教材知識設計融入到網絡教育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學學習中會遇到一些有難度、抽象的知識,若是只靠教師口述,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信心[1]。例如,在學習“圖形運動”相關知識時,要求學生要掌握軸對稱以及平移,教師課前就可以搜集一些特殊的建筑物制作成小短片給學生展示,找到特殊的地方;教師可找一些典型圖片,如,五角星、黑板、門等,給學生講解軸對稱,用數學軟件把圖片制作成動畫切割、移動,使用多媒體展示圖形旋轉以及平移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以及平移知識。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被動畫吸引,認真的聽講,還可以對他們的空間感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以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手段單一,主要是圍繞教材知識講解,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遇到難度較大的知識時,學生也無法全面理解。對此,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教師要先分析教學內容,之后應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視頻、音樂以及錄像等,依據故事創設故事情境,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快速的進入到情境中,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學生對于多邊形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一些經常看到的圖形上,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多邊形,如,車標、五角星以及足球花紋等,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已經學會如何計算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長方形的面積了,那么屏幕上的這些多邊形面積要怎樣計算呢?”,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有益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學生會主動的思考和回答。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每組找出一個代表,到講臺中用電子白板上驗證小組猜想是否可行,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學生們都想要正確回答問題,在小組內就會做好分工,明確不同學生的任務,比如,有的學生提出猜想、有的學生搜集知識、還有的學生驗證猜想,可以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們驗證猜想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點撥,引入填補法以及切割法,讓學生們恍然大悟,找到計算多邊形面積的方法,感受到數學探究的魅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應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情境的創設方案,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探究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教學的效果。
在學習“表內乘法”時,這是基礎知識,同時也是重難點,學生雖然已經掌握加法和減法,但是對乘法還不清楚。教師可運用計算機設計幻燈片,給學生比較加法與乘法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并且給學生展示題目,“計算3只小貓一共有多少條腿”,學生使用熟悉的加法可以得到答案12只。這時引入乘法概念,可以用乘法計算,運用圖片解釋3與4的意義,3是三只小貓,4是每只小貓有4條腿,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乘法。可見,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難點知識,把抽象知識直觀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信息技術具有一些特點,比如,時效性、共享性等,教師就可以借助其優勢實施課外拓展,讓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進行有效的結合,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課外學習系統,作為課外學習拓展的媒介[2]。每次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將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都上傳到系統中,讓學生運用各種移動終端,復習和鞏固知識,有家長的監督,可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教師在系統中上傳學習任務時要提升趣味性,可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有探究意義的難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組員間可利用網絡在線交流,和同學分享探究的心得,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課外拓展時間比較自由,而學生的自控力較差,對課外拓展的重視度不夠,教師就可以每個學習階段將拓展任務公布在系統中,提出學生完成任務的期限。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積極的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出其優勢,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不能過于依賴信息技術,要將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的結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