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STEM,是對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總稱。該理念在物理學科校本課程創建中實施的目的,是通過技術與學科的結合,提升學生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該理念的滲透,促使校本課程內容更加完善,彌補教材知識片面的問題,為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促使教學活動進行。
在高中創新實驗的校本課程構建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教學大綱要求,在互聯網中篩選符合高中學生基礎情況的實驗素材,并將此呈現在教育工作中,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學習資料。互聯網中擁有海量的信息與數據,是生物理實驗校本課程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應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研究,結合高中物理教學大綱對學生實驗能力發展的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選擇多種不同的教學資源,以此豐富實驗校本課程,提升學生實驗學習能力。高中物理素材有限,無法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實驗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彌補這一問題,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驗動手需求進行實驗資源拓展,選擇更多的實驗教學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以此發揮校本課程建立的優勢,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例如,進行“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內容教學時,可以通過演示實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萬有引力,強化基礎知識教學效果[1]。教學活動開始前,在互聯網中尋找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實驗,如扭秤實驗,將此以演示實驗的方式展示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們如何通過實驗驗證的方法驗證萬有引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創新與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這一實驗室由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設計完成的,該實驗不僅測出了地球引力的常值,同時還證明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準確性,為物理學研究發展提供了動力,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出其他幾種不同萬有引力測量實驗包括空間測量、物理學測量、實驗室內測量等等,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思考這些測量方法的原理與操作步驟,以此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在校本課程創設的過程中應用,提供了資源與方法,為學生能力提升提供保證。因此,在實驗校本資源創新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該技術的運用,以此實現教育資源豐富,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的教育目標。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實驗校本課程構建的中的依據。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每一章節教學的目的與價值,并根據此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構建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在當前高中兩個必修版本中,主要以力學和運動學為主,由于學生對這一物理知識的接觸不多,在學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灌輸式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教材內容[2]。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教材內容選擇新的物理實驗,使學生在實驗活動的支持下,可以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
以功這一內容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什么物體做功的過程,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素材,并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了解什么是物體做功,從而提升對該內容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提前準備好的器材,包括平拋儀,彈簧測力計,刻度尺,鋼球(有孔),細線,提前準備好,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工具測量小球沿斜槽滑下時摩擦力做的功。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以往的學習經驗與現有的實驗器材設計,思考如何開展實驗,設計實驗步驟,并將此轉化成實驗報告,進行驗證,探究小球在下滑時所做的功,并說明功如何表現出來的。該方法的運用,增加了校本課程實驗內容,同時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生活是實驗校本課程發展創設的重要依據,也是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實驗動手能力的重要載體。在物里實驗創新校本課程構建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利用此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與科學理念,使學生在實驗校本課程學習中綜合素質得到提升[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此作為課后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素材,結合物理知識原理進行實驗操作,借此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提升課堂學習有效性。
以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內容為例,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主題為“生活中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探究生活現象與機械能守恒定律之間的關系。該方法的運用增加了學生實現體驗機會,提高了學生對物理實驗知識的理解,促使課堂教育工作穩定進行。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素材、互聯網技術及教材內容運用的方式,實現校本課程建立,創新實驗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中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得到提升。教育工作中,提升對校本課程構建的重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教育事業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