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茜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 重慶巫山 404707)
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基于學生實際出發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分層教學,屬于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組織者、指導者,通過師生、生生交流和溝通,打破傳統教學一刀切的模式。該種教學模式遵循了教學內部人際關系理念,指引學生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和發展,把其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促使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和效果,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應用分層教學,進而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主要是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的目標與任務,通過課堂教學手段,達到某個標準和達到理想效果。教學目標制定以后,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清晰,有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度進行把控[1]。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想要有效提升分層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發展學生邏輯能力與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指數函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A層和B層,A層學生基礎較好、水平較好,可以要求其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對指數函數性質進行了解,對不同狀態下指數函數圖像進行明確,還可以要求學生自行對比和歸納總結a>1時和0<a<1時函數性質、圖像變化,且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和內容對問題進行解決,對學生類比分析能力、數形結合意識進行培養。B層學生基礎較差,可以要求其通過小組討論或者是自主學習方式,對指數函數概念、性質、圖像進行了解,嘗試對各個函數之間的相同點、不同點進行比較,對函數圖形特點進行直觀闡述。通過這樣的教學目標分層,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不同學習目標,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長期以往可以有效提升每個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核心素養。
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且復雜,很多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適當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可以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并且,通過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掌握課堂所要學習的內容,明確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便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結合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促使學生緊跟教師節奏,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也可以利用分層教學手段,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課前預習要求,有效提升學生自信心,進而為其課堂進行高效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講解“三角函數”時,針對基礎能力和領悟較強的學生,要求其課前對三角函數概念、公式進行理解,且自主完成習題;針對基礎能力和領悟一般的學生,要求其課前對三角函數概念、公式進行理解,且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著完成習題,不要提出較高的要求;針對基礎能力與領悟較差的學生,要求其課前對三角函數感念、公式進行理解即可,若感興趣也可以做一做習題,不進行過多要求。因為學生領悟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掌握基礎知識情況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與領悟能力,提出不同預習要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信心,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學生評價。通過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可以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進行了解,進而科學調整后續教學計劃和策略。并且,學生評價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評價模式束縛,更加有助于提升教學有效性[2]。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層評價,進而有效維護學生尊嚴,提升學生自信心。首先,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其中包括學生預習情況、課堂表現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月考成績情況等,動態性、經常性的評價學習,并以此為依據,開展分層教學,使學生可以正確認知自身情況,科學進行定位。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以發展性眼光來對待學生,堅持客觀、準確的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評價,鼓勵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其次,對學生進行個別性評價,針對學生態度顯著改變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升的學生,給予公開表揚與鼓勵,通過榜樣作用,激勵其他學生進步。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整體教學質量,還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和能力,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目前,因為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都是利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想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自身教學理念和模式,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靈活利用分層教學模式,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