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婧 花艷艷 張錦偉
免疫檢驗方法的使用原理是抗原與抗體之間會發生一系列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可以通過各種免疫學的指標進行分析,確定患者的標本是否含有抗體,然后對患者的疾病進一步進行診斷,促進患者的康復[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周期一般在6 個月以上,傳染性較高,同時發病幾率也較高,表現出食欲降低、疲乏無力及發熱等癥狀[2],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皮膚發黃以及肝功能異常等,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所以高效的早期診斷可以有效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醫生可以依據診斷結果為患者制定更加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指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并減少甚至避免飲酒,給予藥物治療,為患者良好的治療效果提供保障。本文選取本院78 例抗-甲型肝炎病毒IgM 檢驗標本中呈現陽性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方法對患者的標本進行免疫檢驗,確定檢驗方法的準確性。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本院78 例抗-甲型肝炎病毒IgM 檢驗標本中呈現陽性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 例,女19 例;年齡25~51 歲,平均年齡(35.14±7.1) 歲。實驗組患者中男22 例,女17 例;年齡27~48 歲,平均年齡(34.25±6.9) 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試驗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以及監督下進行,可以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采用核酸檢測法進行檢驗。采集患者的檢驗標本,對患者的RNA 進行檢驗,利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確定患者標本中是否有甲型肝炎病毒的存在[3]。
1.2.2 對照組 患者采用的是酶聯免疫捕獲法進行檢驗。首先酶聯免疫捕獲試劑在冷藏的環境取出后應該放置一段時間,使試劑恢復到正常溫度才可以使用,血清要經過約30 min的反應,提取其中的血清才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將酶聯免疫藥劑使用稀釋液進行稀釋后,將血清以及陰性、陽性對照加入其中,經過1 h 的孵育后加入底物并進行約30 min 的避光反應,然后讀取數值,確定檢驗結果的陽性或者陰性[4]。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檢驗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檢驗結果準確36 例,檢驗準確率為92.3%;對照組檢驗結果準確25 例,檢驗準確率為64.1%;實驗組檢驗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甲型肝炎病毒作為一種抵抗力非常強的病毒,會對患者肝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其傳染源主要是通過口部與糞便進行傳播,如果與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一同用餐或者使用同一個餐具、水杯等用具就有可能通過口部傳染甲型病毒性肝炎,如果接觸到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或者甲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糞便也有可能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因為甲型肝炎病毒能夠在糞便中存活近1 個月的時間[5]。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人群不受年齡的影響,所有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中感染人群多為未成年兒童以及青少年,因為在學習以及輔導機構學生會在一起用餐以及飲水,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較高[6]。在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初期會有15~30 d 的潛伏期,在這期間患者基本不會有較為明顯的不適癥狀,不會到醫院進行治療,由此不僅會導致甲型病毒性肝炎不斷的發展,而且這個時期的甲型肝炎病毒的傳染性最強,在沒有任何預防的情況下不斷傳播,導致更多的人傳染甲型肝炎病毒[7]。所以在對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診斷時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及免疫檢驗結果,進而提高診斷結果[8]。根據現有研究資料發現,甲型感染性肝炎的傳播路徑分為很多中,主要包括[9]:①食物污染,不干凈的食物以及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甲型肝炎病毒的傳播;②因為水源受到污染所造成的疾病也是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途徑,其病發規模依據水源污染程度而異;③輸血渠道,血液可以傳播多種疾病,甲型病毒性肝炎亦是如此,如患者輸血時不慎通過靜脈輸入含甲型肝炎病毒血液或血漿就會造成病毒的傳播;④平時生活接觸也會傳播甲型肝炎病毒。
在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診斷期間,通過免疫學檢驗的方法可以快速確診疾病,該方法主要通過免疫學抗原以及抗體發生反應的原理,最終快速完成病原體檢驗。近幾年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且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通過放射性同位素、熒光素、酶等各種不同的敏感標志與示蹤技術,對各種具有特異性的物質進行檢測,因此可以獲得相關物質的詳細信息。在疾病臨床診斷中,醫護人員通過對人體中的相關病理以及生理指標進行識別,并通過免疫學指標進行檢測。在整個診斷過程中,通過酶聯免疫法所使用的標記指示物是酶,酶作為一種固相吸附測定的方法,具有抗原體免疫反應的能力[10]。操作期間將待測標本與酶標記的抗體或抗原按照相關步驟逐步將其加入到反應體系中,使其可以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發生反應,并通過這種反應獲得抗原抗體-酶復合物。之后在分立固相抗原抗體-酶復合物的其他成分,主要使用的方法就是洗滌,需要按照相應的比例來控制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而在添加酶反應底物后,根據酶的催化作用逐漸將底物變成一種有色產物,此時產物的數量受標本中相關物質的影響,因此在識別階段可以根據成色變化進行含量識別[11]。在本次研究中,通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性檢驗,檢驗期間能夠結合蛋白質分子中的正電荷基團,而由于這種結合屬于靜電結合范疇,所以基本不會影響蛋白質的生物特性。除此之外,膠體金不僅能夠與蛋白質之間實現結合,也能根據膠體金的高電子密度以及顆粒形狀等關鍵物理特性來適應不同的檢測環境,所以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檢驗結果準確36 例,檢驗準確率為92.3%;對照組檢驗結果準確25 例,檢驗準確率為64.1%;實驗組檢驗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對患者進行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性進行檢驗時,核酸檢測法的檢驗準確率優于酶聯免疫捕獲檢測法,所以核酸檢測法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疾病進行檢驗,進一步的對疾病的預防以及治療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據相關研究表明,當酶聯免疫捕獲法與核酸檢測法聯合使用時,能夠達到更高的檢驗準確率,所以在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檢驗中可以推廣使用核酸檢測法,當不能準確的判斷患者的疾病時,可以將酶聯免疫捕獲法與核酸檢測法聯合使用,將檢驗準確率最大化,盡早的對患者進行治療,進一步的促進患者的康復[12]。同時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臨床癥狀在血清抗體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因此在窗口期開展免疫學檢驗即可取得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感染性疾病甲型病毒性肝炎進行檢驗時采用核酸檢測法,其對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檢驗準確率更高,為后續的疾病干預與治療提供保障,可以在臨床檢驗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