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神經源膀胱是一類由于神經系統病變導致膀胱或者尿道功能障礙,進而產生一系列下尿路癥狀以及并發癥的疾病總稱[1]。神經源膀胱容易引起患者出現泌尿系感染的情況,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出現腎衰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治愈率,突出了康復護理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對神經源膀胱應用康復護理的療效進行了具體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9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神經源膀胱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5±10.5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46±10.8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脊髓損傷程度:嚴重脊髓損傷8 例,輕度脊髓損傷5 例,全脊髓損傷3 例。排除標準:①尿道損傷與尿道畸形的患者;②嚴重意識障礙的患者;③由于腫瘤導致的脊髓損傷的患者。此次研究均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簽署了自愿同意書,并通過本院倫理研究會的批準認可。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入院之后對患者進行病情和生命體征的(包括發熱、神經過反射、痙攣加重的癥狀)全面評估,患者的尿液有無混濁、異味和絮狀物等。患者使用持續留置尿管間歇開放: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尿道口進行擦洗1 次/d,并且鼓勵患者多喝水,約為1500~2500 ml/d,患者的導尿管留置時間通常≤1 個月,最好幫助患者更換導尿管1 次/周,護理人員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間歇開放導尿管,白天2 h 開放1 次,夜間3~4 h 開放1 次。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康復護理方式,具體如下。
1.2.2.1 膀胱功能訓練 護理人員可以先制定一個飲水、進食訓練記錄表和患者排尿監測表,以便能夠及時記錄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患者采用常規膀胱訓練方法進行康復訓練,達到自行排尿的常用方法,常規膀胱訓練方法包括恥骨上區輕扣、屏氣、扳機點法、電刺激法以及磁刺激法,訓練時應該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每2~5 小時訓練1 次,10~15 min/次。患者每次需要排尿前10 min,使用相關手法輔助進行膀胱功能訓練,例如叩擊患者的恥骨上區、摩擦患者的大腿內側、擴張肛門或者叩擊骶尾部等,以便能夠尋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點,3~5 min/次,以便促進患者能夠自發性排尿反射,也可以按壓患者的下腹部,利用增加腹壓的方法促使膀胱內壓力增高,幫助患者排尿。
1.2.2.2 飲水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制定正確的飲水計劃,幫助患者定時、定量飲水和定時排尿,這也是進行各種膀胱訓練的基礎措施。若是患者的日間尿量較少,夜尿較多,則不能盲目增加日間的飲水量,飲水計劃應保持不變,延長日間導尿時間,增加夜間導尿的次數。并控制患者的飲水量約為450~500 ml/次,以便患者排尿時膀胱容量能達到400 ml,飲水包括牛奶、果汁以及飲料等,總量在1500 ml 左右,并且晚8:00 后不再飲水,患者飲水后1~2 h 進行排尿,同時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更換體位。護理人員應該注意自己的護理態度,幫助患者調整不良情緒,使其能夠接受護理計劃。
1.2.2.3 間歇性導尿護理 間歇性導尿是指由護理人員定時將尿管經尿道插入患者的膀胱內,使膀胱能夠有規律地排空尿液。選擇間歇性導尿的最好時機為脊髓損傷患者手術后1~2 周左右,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每4~6 h 進行1 次導尿,患者膀胱容量為300~500 ml,≤6 次/d,當患者的殘余尿量<100 ml時,可以停止導尿,利用生理鹽水對導尿管進行沖洗不會增加患者感染的發生幾率。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逐步均勻攝入水,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飲水,防止膀胱過度充盈。導尿初期,應每周查尿常規,定期做尿培養,若發現尿路感染,應該及時應用抗生素。此外,還應該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導尿管應該作無菌處理,即取即用,生物的相容性較好,根據患者不同的經濟狀況將導尿管的類型告知,讓其能夠充分了解到不同產品的優缺點,使患者能夠自行選擇。插管的動作要盡量輕柔,以免損傷尿道黏膜,男性患者在實行間歇性導尿時,導尿管表面應該給予足夠的潤滑劑,當尿液停止流出,要將尿管輕輕轉動后緩慢拔出排盡尿液,有感覺的患者盡量使用超潤導尿管,在拔出尿管時,應盡量向上或者平行拔出。在間歇性導尿的開始階段,應根據尿量及尿液性質的變化隨時檢查尿常規,細菌培養和細菌計數,及時發現細菌計數是否出現異常,若有,應該及時采取措施給予處理。
1.2.2.4 定期檢查 定期利用膀胱B 超、尿流動力學檢查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在應用間歇性導尿的時候,應該先判斷患者的尿道是否有嚴重的損傷或者感染、尿道內壓瘡、是否有顯著的出血傾向等,若有,則不適合采用間歇性導尿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還應該評估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包括間歇性導尿、飲水和并發癥的預防,并跟進護理教育,包括藥物指導、康復治療以及回訪時間等,確保患者回家后也能進行自我導尿。回院復查時,帶上自己的排尿日記,以便醫生能夠給予很好的指導和判斷,若發現尿液的顏色、形狀或者體溫出現異常,應及時聯系醫生,尋求幫助。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利用B 超或者檢查患者的尿常規,檢測患者尿量以及尿路感染情況,根據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系統改善情況評定護理療效,顯效:患者的膀胱出現自主性排尿;有效: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得到有效改善;無效: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9 例(22.50%),有效6 例(15.00%),無效25 例(62.50%),總有效15 例(37.50%);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0 例(50.00%),有效16 例(40.00%),無效4 例(10.00%),總有效36 例(90.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n(%)]
神經源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樞或者周圍神經雙側損傷而導致患者出現排尿功能障礙的癥狀[2,3]。其常見病因是由于患者腦部出現疾患或者脊髓發生病變,患者周圍的神經受到損傷等,為了能夠提高治愈率,并且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必要實施康復護理,以達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目的。
常規護理措施無法滿足神經源膀胱患者治療膀胱功能的需求,這是因為治療過程較長,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此外,患者容易產生感染或者并發癥,例如患者尿道內容易形成壓瘡,膀胱的容量也會相對減少。因此,無法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
與常規護理措施相比,膀胱康復護理更具有安全性,其主要是對神經性原因導致的膀胱尿道功能失調而實施的康復護理,主要是為了能夠保護患者的腎臟和膀胱功能,以便能夠預防泌尿系統并發癥的發生,幫助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幫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5]。患者的痛苦較少,感染也相對較少,自主排尿快,患者的接受度也較高,能夠盡早出院;此外,間歇性導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形成尿道內壓瘡的幾率較小,還能幫助刺激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自主神經反射障礙的癥狀。但是間歇性導尿需要加強與患者的配合,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因此,護理人員需要說服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了解使用間歇性導尿的優點,以便能夠積極配合;同時護理人員也應該嚴格規范自己的無菌操作,例如在進行導尿時,先對尿管進行充分潤滑,動作輕柔,以免引起患者出現感染的情況[6-11]。在使用間歇性導尿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觀察患者是否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例如患者皮膚出現潮紅,若有,護理人員應該及時進行采取措施救治[12,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中顯效9 例(22.50%),有效6例(15.00%),無效25例(62.50%),總有效15例(37.50%);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0 例(50.00%),有效16 例(40.00%),無效4 例(10.00%),總有效36 例(90.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神經源膀胱患者應用康復護理的療效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