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胎兒在母體發育過程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干擾,如藥物、環境等均可導致其出現畸形情況。腎臟發育異常是胎兒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一種常見現象,在所有胎兒發育異常中有著比較高的發生率[1]。流行學研究顯示,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可占到畸形胎兒總數的1/3 以上[2]。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包括多種類型,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有腎積水、多囊性腎發育不良和單腎缺如等,腎臟發育異常倘若沒有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會對新生兒健康安全和生活質量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于胎兒先天畸形的預防和新生兒健康水平的提升來說至關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以2017 年8 月~2018 年8 月本院診斷的胎兒腎臟發育異常相關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就產前超聲診斷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8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孕婦均符合胎兒腎臟發育異常診斷標準,且了解相關超聲診斷知識,并自愿簽署同意書。98 例孕婦的年齡23~45 歲,平均年齡(27.65±6.32)歲;孕周18~40 周,平均孕周(26.02±5.11)周;初產婦59 例,經產婦39 例。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診斷儀器型號為飛利浦IU22、GE730,設置探頭頻率為3~5 MHz。取胎兒腎臟橫切面圖、失狀切面圖和臟血流圖,對圖中信息進行詳細觀察并記錄,主要內容包括雙腎大小、集合部、位置,有無占位情況出現,有無輸尿管擴張情況、皮髓質情況、膀胱內情況等。胎兒腎積水的臨床診斷標準:腎盂分離1.0~1.5 cm 且無腎盞擴張現象出現為輕度腎積水,腎盂分離1.0~1.5 cm 且同時含有腎盞擴張現象發生為中度腎積水,腎盂腎盞擴張同時含有腎皮質變薄現象發生為重度腎積水。在腎積水現象首次發生以后需叮囑孕婦于3~4 周采取超聲檢查的方式進行復查,一直到孕婦分娩為止。多囊性腎發育不良的臨床診斷標準:單側或者是雙側的腎臟形態均不正常,檢查結果為由大小各不一致的囊腫所構成。其中一側腎區未出現腎臟聲像,經檢查發現盆腔內部出現腎臟聲像為盆腔異位腎;雙腎均呈現出增大現象,皮髓質無明顯分界且回聲出現增強趨勢為嬰兒型多囊腎診斷標準;一側腎臟出現增大趨勢,腎集合體現為上下兩個部分且兩部分并不共通為重復腎;融合腎分為兩種類型,其中雙腎呈現出一側融合者稱之為同側融合腎,呈現出于中線處融合稱之為兩側融合腎,倘若出現雙腎下級出現在中線前方融合的現象即稱之為馬蹄腎。
1.2.2 隨訪方法 對超聲診斷結果為腎臟異常的胎兒展開定期超聲隨訪工作。隨訪時間范圍為自新生兒出生一直到新生兒產后的3 個月后,檢查時間范圍為新生兒出生3 d 后一直到出生后3 個月。根據引產兒實際情況展開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類型及占比,包括腎積水、單腎缺如、腎囊腫、嬰兒型多囊腎、融合腎、多囊性腎發育不良、重復腎、盆腔異位腎、雙腎缺如9 種類型;分析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與產后診斷的符合情況,計算診斷符合率;分析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的隨訪情況。
2.1 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類型 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共有9 種類型,分別為:腎積水44 例,占比為44.90%;多囊性腎發育不良20 例,占比為20.41%;單腎缺如16 例,占比為16.33%;重復腎6 例,占比為6.12%;腎囊腫4 例,占比為4.08%;盆腔異位腎3 例,占比為3.06%;嬰兒型多囊腎2 例,占比為2.04%;雙腎缺如2 例,占比為2.04%;融合腎1 例,占比為1.02%。其中腎積水單側33 例,雙側11 例,共計55 個腎;55 個腎輕度積水9 個,中度積水22 個,重度積水24 個。
2.2 超聲診斷與產后診斷符合情況和隨訪情況 產前超聲診斷腎積水的55 個腎中,9 個輕度腎積水中僅有1 個(11.11%)于孕后期表現為積水加重,其余8 個(88.89%)均為生理性腎積水,3 個月后隨訪結果均表現為減輕或者消失;22 個中度腎積水中有6 個(27.27%)于出生3 個月表現為積水加重,其余16 個(72.73%)均為生理性腎積水,3 個月表現為減輕或者消失;24 個重度積水中有19 個(79.17%)于出生后需要進行治療,其余5 個(20.83%)可以繼續觀察。另外1 例產前被誤診為多囊性腎發育不良,腎積水的診斷符合率為97.78%(44/45),隨訪結果表示45 例腎積水患兒均未出現異常現象。多囊性腎發育不良的診斷符合率為95.00%(19/20),其中1 例被證實為腎積水;單腎缺如的診斷符合率為93.75%(15/16),其中1 例被誤診為盆腔異位腎;腎囊腫的診斷符合率為100.00%(4/4);重復腎的診斷符合率為33.33%(2/6);盆腔異位腎的診斷符合率為66.67%(2/3),其中1 例被誤診為單腎缺如;嬰兒型多囊腎的產后診斷符合率為100.00%(2/2);雙腎缺如的產后診斷符合率為100.00%(2/2);融合腎的產后診斷符合率為100.00%(1/1)。腎積水、腎囊腫、嬰兒型多囊腎、融合腎、多囊性腎發育不良、雙腎缺如的診斷符合率均較高,而重復腎、盆腔異位腎的診斷符合率相對較低;隨訪至產后3 個月,腎積水、單腎缺如、腎囊腫、多囊性腎發育不良、重復腎、盆腔異位腎患兒的生長發育正常,嬰兒型多囊腎和雙腎缺如胎兒多數引產,預后差。
提高人口質量是產前篩查的一個重要目的,研究顯示,導致胎兒畸形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基因突變[3]。近年來受不健康生活習慣、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我國胎兒畸形率一直表現出增加的趨勢[4]。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于胎兒的正常成長和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通過穩定內環境以保證生命安全[5,6],對維持新生兒生命非常重要。雙腎缺如在胎兒腎臟異常中最為嚴重,目前尚無成活病例,但臨床發生率極低。大部分泌尿系統疾病胎兒出生后通過手術治療均可得到有效糾正,對其生活影響不大,由此可見,產前胎兒泌尿系統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通過產前超聲診斷能夠對胎兒腎臟的大小、形態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例如可通過產前診斷對胎兒腎積水等現象進行觀察,可以通過對胎兒腎盂分離情況和皮質擴張變薄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和分析,有助于促進腎積水診斷工作的正常展開,有助于幫助相關醫師對胎兒腎積水的實際程度進行判斷[7];在多囊性腎發育不良的診斷中,可以通過超聲影像的方式來對有無分隔狀包塊情況的出現以及腎集合系統情況進行觀察,分析胎兒腎臟體積有無出現變大情況以及皮髓質是否出現明顯分界[8,9];可以通過超聲診斷對胎兒有無出現腎上腺平行脊柱情況進行分析,對羊水量進行觀察,進而對胎兒單腎缺如等進行評估[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98 例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共有9 種,占比由高到低排列位居前三的分別為腎積水(44.90%)、多囊性腎發育不良(20.41%)和單腎缺如(16.33%);腎積水、腎囊腫、嬰兒型多囊腎、融合腎、多囊性腎發育不良、雙腎缺如的診斷符合率均較高,而重復腎、盆腔異位腎的診斷符合率相對較低;隨訪至產后3 個月,腎積水、單腎缺如、腎囊腫、多囊性腎發育不良、重復腎、盆腔異位腎患兒的生長發育正常,嬰兒型多囊腎和雙腎缺如胎兒多數引產,預后差。
綜上所述,胎兒腎臟發育異常具有多種類型,超聲診斷的符合率各不相同且具有明顯差異。大多數腎臟發育異常的產前超聲診斷率較高,能夠為臨床決策提供重要信息,但需充分評估,謹慎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