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目前臨床常見的感染科疾病是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入侵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屬于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類型,患病后患者有發熱、黃疸等癥狀表現,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及遷延難愈等特點,臨床特征為肝功能受損、肝纖維化,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1]。翟雪珍[2]學者認為,恩替卡韋治療本病能改善預后、發揮抗病毒作用,但單純用藥療效單一,未得到患者的認可、滿意。本研究分析CHB 患者采用恩替卡韋聯合安絡化纖丸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CHB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37~65 歲,平均年齡(41.38±8.29)歲;病程3~8 年,平均病程(6.12±2.03)年。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8~67 歲,平均年齡(41.58±8.16)歲;病程4~9 年,平均病程(6.58±2.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版)》[3]中“CHB”診斷標準者;入選前3 個月內未行抗病毒、抗肝纖維化及免疫調節劑治療;生命體征平穩且意識清晰者;病程≥3 年;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酒精、藥物及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心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免疫系統異常者;伴有結核、艾滋病及性病等傳染性疾病;涉及本文用藥過敏者;認知、精神障礙者;中途轉院治療。
1.2 方法 入院后叮囑患者保持禁煙禁酒,予以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提供常規護肝療法,不再使用肝臟毒性的藥物。對照組患者服用0.5 mg 恩替卡韋分散片(浙江愛諾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461,0.5 mg/片),1 次/d。觀察組患者服用恩替卡韋聯合安絡化纖丸,恩替卡韋的用藥劑量、使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安絡化纖丸(森隆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10098,6 g/袋),服用劑量為6 g,3 次/d。兩組均持續用藥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晨間空腹時的肘部靜脈血3 ml,離心15 min,按照3000 r/min速率行離心處理,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Olympus2700型)測定ALT、AST 及TBIL。②比較兩組患者淋巴因子水平,治療后測定兩組HBV-DNA 載量(PCR 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海研醫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IL-10、IL-2 及IFN-γ,試劑盒由奧地利Bender 公司提供[4]。③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顯效:發熱、黃疸等癥狀消退,肝脾形態恢復且肝功能指標復常;有效:癥狀明顯改善,肝脾腫大但未出現進展,肝功能指標異常值降低幅度≥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且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疲乏、眩暈及發熱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AST(169.58±18.62)U/L,ALT(175.62±19.35)U/L,TBIL(46.24±6.05)μmol/L;對照組AST(167.81±18.64)U/L,ALT(175.68±19.41)U/L,TBIL(46.29±6.17)μmol/L,治療后,觀察組AST(43.22±6.23)U/L,ALT(54.13±7.02)U/L,TBIL(18.22±3.17)μmol/L;對照組AST(52.45±6.38)U/L,ALT(65.24±7.18)U/L,TBIL(23.15±3.42)μmol/L,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ALT、AST 及TBIL 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淋巴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HBV-DNA載量(2.51±0.92)×log10 U/ml,IL-2(197.42±8.36)ng/L,IL-10 是(8.92±3.03)ng/L,IFN-γ(30.41±13.24)ng/L;對照組HBV-DNA 載量(8.54±2.83)×log10 U/ml,IL-2(165.14±6.27)ng/L,IL-10(11.68±4.75)ng/L,IFN-γ(23.29±14.25)ng/L。治療后,觀察組HBV-DNA載量、IL-2、IL-10 及IFN-γ 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8 例,占70.00%;有效11 例,占27.50%;無效1 例,占2.50%;總有效率97.50%。對照組顯效20 例,占50.00%;有效14 例,占35.00%;無效6 例,占15.00%;總有效率8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139,P=0.0479<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疲乏1 例,眩暈1 例,發熱0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對照組疲乏3 例,眩暈3 例,發熱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3,P=0.0425<0.05)。
CHB 屬于臨床高發性疾病,患病后有肝脾腫大、肝區疼痛、腹脹畏食及黃疸等癥狀表現,本病可引起肝功能異常,嚴重破壞免疫系統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部分研究結果表明[6],本病與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機體有關,部分群體未及時治療可發展成肝硬化或者肝癌,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行有效的治療方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有研究報道[7],恩替卡韋聯合安絡化纖丸治療CHB 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前者屬于高效的選擇性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經口服用藥后可轉化成三磷酸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活性,強效抑制病毒且不易發生耐藥性,耐藥基因屏障較高,屬于臨床常見的單藥抗病毒藥物,具備強效、安全及耐藥性低等優勢,但長期用藥易引起毒副作用,未得到患者的認可、滿意。
中醫學認為[8],本病屬于“黃疸”、“脅痛”等范疇,病機是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及外感濕熱疫毒,引起肝、脾、腎等功能失調,濕熱疫毒除之未盡,導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津液搏結及氣血不暢,最終引起熱毒未盡、脾氣虛弱及肝絡淤阻,予以涼血解毒、活血化瘀及疏肝健脾治療能提高療效。安絡化纖丸屬于中成藥,其中水蛭、地黃及三七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僵蠶有化痰散結功效;牡丹皮有涼血活血散瘀功效;大黃有瀉熱通腑、清熱解毒功效;白術、麥芽及金內金有化濁、健脾消濁功效;牛黃有熄風、清心涼肝功效,瓦楞子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瘀功效,諸藥聯合能達到活血化瘀、涼血解毒及健脾疏肝作用,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穩定病情。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9],安絡化纖丸能促進纖維化分解,達到緩解、逆轉纖維化的目的,促進肝功能恢復,且該藥物對纖維增生刺激因子產生抑制,活化肝星狀細胞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膠質纖維產生起到抑制、溶解作用,激活膠質酶且促進纖維化分解,有效緩解肝纖維化的進程。其次,傳統護肝藥物為三七,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抑制成纖維細胞、膠原纖維增生;地黃、水蛭等藥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解并吸收膠原纖維,逆轉肝纖維化且提高療效,因此予以患聯合用藥治療可對纖維化增生的因子及細胞產生刺激,激活角質酶,促進纖維化分解達到逆轉纖維化的目的,療效顯著,具有較高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ALT、AST、TBIL、HBV-DNA 載量、IL-10、IL-2 及IFN-γ 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林萬寶等[10]文獻報道中總有效率93.62%的結果接近,由此可見聯合用藥能發揮協同輔助作用,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CHB 患者采用恩替卡韋聯合安絡化纖丸治療能改善肝功能,發揮抗病毒作用,減少HBVDNA 載量,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臨床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