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恒
河南理工大學(454000)
中國古典建筑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包括等級思想、風水堪輿、社會禮制、倫理思想及天人合一等。
中國古建筑蘊含著森嚴的等級思想。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內院正上方為堂屋,坐北朝南,為長輩的居所,是地位最高者;兩側為廂房,西廂房為長子的居所,東廂房為次子的居所,等級次之;前院的倒座為仆人房,地位最低;以南北軸線統領整體布局,體現等級思想。 除此之外,古典建筑的等級思想還體現在建筑規模的大小以及屋頂、斗拱、臺基、彩畫的復雜程度之上。
基于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訴求而產生的風水學理論, 在古建筑的營造上強調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負陰抱陽,以取得最理想的生活環境。在順應自然且有利于生產生活的前提下, 對建筑的選址、布局、結構、數理、質地等進行選擇,即順應自然、因地制宜。
建筑的形制規模、布局構造、空間組織是禮制的一大體現要點。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獨特思想具有復雜的涵義。 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強調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建筑與自然環境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對立的, 并借助于自然環境構成視野廣闊、富有生氣的畫面。
中國古典建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集中體現在古典建筑與自然的關系(選址、布局、結構、空間組織等)以及建筑細部(屋頂、斗拱、臺基、色彩等)。
在現代的仿古建筑中,盡管使用的是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材料、施工工藝,但是在建筑設計的層面上還是使用了多樣化的古典建筑元素。仿古建筑并不是將古典建筑全盤吸納、單純復制,而是將古典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裝飾工藝有機整合,以此提升仿古建筑的設計品質。
要保證古典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的高度融合,就要在設計思想、材料、工藝和施工技術等方面進行融合,創造出符合傳統審美觀點且建筑形象、內部空間與古典建筑大致相同的仿古建筑,在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和簡化施工工藝的同時,不失古典建筑的風格和韻味。
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 北方的古典建筑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響較多,多表現等級制度、社會禮制和倫理思想;南方的古典建筑受封建思想影響較少,多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具體而言, 北方的古典建筑注重正南北的軸線對稱,建筑規模較大,多采用抬梁式結構,建筑內部空間較為寬敞;南方的古典建筑也注重軸線但并非絕對的正南北,建筑規模相對較小,多采用穿斗式結構,建筑內部空間較小。 因此,仿古建筑在設計施工時應注意南北地域風格的差異,營造出地道的仿古建筑。 另外,在具體到某個項目時,還要注意區域與仿古建筑的融合性。 各個地區的傳統建筑各有其特點,在進行古建筑的仿造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傳統文化、地域文脈、建筑特點,避免生搬硬套,建造出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筑。
北戴河博物館,為了彰顯秦文化,采用了仿秦建筑風格。 建筑緊鄰秦行宮遺址,嚴格遵循我國古典建筑的禮制思想,中央主體建筑為五開間,兩側建筑為三開間,嚴格遵循奇數開間的準則。 建筑布局遵循嚴格的中軸對稱,博物館入口與主體建筑中心位于一條中心軸線上,整體端莊典雅、古樸自然。主體建筑與兩側建筑均建在高大的臺階上,采用重檐歇山頂突出建筑的宏偉氣勢,表達秦皇宮殿建筑的威嚴和高等級。 建筑的不足之處是在入口處的子母闕中加入了電動門;斗拱的仿造缺乏美感;在圍墻處加入了秦皇陵墓中的元素——兵傭,這一不屬于秦宮殿建筑的元素,顯得不倫不類,不能表現古典建筑的禮制思想。
我國現代建筑從復雜的歐洲貴族風格到極簡的歐美設計風格,一直遵循著歐美建筑風格的潮流。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和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強烈,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建筑所蘊含的藝術美,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越來越多地將中國古典建筑元素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之中,婉轉或豪放地體現出一些中國傳統的思想和理念,不但很好地豐富了建筑設計的精神內涵,解決了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一些不足,還很好地傳承了中國的傳統理念和思想。
將古典建筑元素應用到現代建筑中,不是對古典建筑元素的生搬硬套,而是將古典建筑的內在精神和設計細節與現代建筑相互融合,達到一種自然的狀態。 古典建筑元素的表達需要一些特定的形式,并且需要在建筑藝術方面表達傳統思想和文化,讓人們在使用建筑的同時接受文化的熏陶。
①可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分類整理眾多古典建筑元素所表達的建筑內涵;②在確定建筑主題風格的時候,從歸類的傳統建筑元素中選取符合待建建筑性質的元素;③通過轉譯或簡化的方法將這些元素改造成可以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技術實現的元素,如傳統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可以體現中國古代社會心理結構中的內向性,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可以體現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曲徑通幽”可以體現古代文人對隱居文化和自然的熱愛。 建筑要表達的內容不同,其選擇的時代風格也不同,如唐宋時期寬敞明亮的空間格局,清朝小巧精致的空間格局。
古典建筑元素還可應用于建筑的裝修和配景小品的布置,如傳統的屏風紗罩、垂花門、藻井天花、斗拱飛檐、雕刻、園林的瘦石、對景框鏡手法等。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分別從“架空升起”和“層疊出挑”兩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轉譯和運用。
“架空升起”使得中國館主體建筑恢宏壯觀、大氣磅礴, 并且與中國傳統元素 “鼎” 產生了聯系?!岸Α?在中國傳統的禮制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自古就有“一言九鼎”的說法,“鼎”承載著禮制,象征著盛世中華、鼎盛華夏。 中國館轉譯“鼎”的造型就是要向全世界彰顯華夏文明。
中國館“層疊挑出”的造型神似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而這種造型體現了建筑的對稱、均衡、協調和韻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館,它都是對稱的形態,而這種形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狀態之一。 無論是傳統的官式建筑還是民間建筑,斗拱都是其特有的元素。 斗拱除了在結構方面的作用,還體現了傳統建筑中等級制度的思想。 而中國館正是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將古典建筑元素中的斗拱運用到現代建筑之中。
中國館對建筑色彩和外表皮材料的選用也十分考究。 ①中國紅體現中國特色;②外表皮材料在各個角度、各種天氣、各個時間段都能展現出明亮的中國紅且不容易變色。
中國館在古典建筑元素運用以及古典元素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方面做得都很成功,是古典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的成功典范。
仿古建筑對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轉譯和運用,不僅豐富了現代建筑的文化內涵,而且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理念。 建筑不僅要滿足堅固、實用、美觀的要求,還要體現文化特色,這樣的建筑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