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重慶市中山外國語學校 重慶 404500)
最近幾年,群文閱讀成為高中語文教育工作的熱點,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該方法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使學生學會如何在不同體裁文本中獲得有用的信息,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本文就高中群文閱讀教學進行分析。
群文閱讀,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該閱讀方法運用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圍繞同一主題文章或者是同一題材的文本,進行集中閱讀閱讀活動。該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習者的文學素養與綜合素質,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1]。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這一方法進行教育工作時,需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發揮教師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對不同文章進行深入,獲取更多相關的文學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聽、說、讀、寫是語言能力的具體表現,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能力,使是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利用群文閱讀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能力時,需要對學生學習基礎、教材文本進行分析,了解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進行個性化教學,輔助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語言構建能力。該方法的運用,不僅培養學生自身素質,同時提升就是教學水平,促使教育工作穩定進行。
以《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這四篇文詩歌為例,這四篇文章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以詩歌的模式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根據這四篇文文章特點,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在閱讀中完成基礎知識學習[2]。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學習基礎,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第一,這四篇詩歌的主題是圍繞什么進行的?是否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第二,四篇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或者作者通過什么樣的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第三,當你閱讀結束后,你對這四篇詩歌有哪些閱讀感受或者想法。確定學習任務后,則為學生留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一邊閱讀內容,一邊思考教師的問題。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就文本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與想法,以此增加對文本信息的理解。然后再由教師進行指導教學,幫助學生更深的了解四篇文章中不同的寫作方法與情感表達方法,借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通過課堂問題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具針對性,無形中提升了學生閱讀學習積極性,同時優化學習過程。
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文章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意識與良好的品質。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教材內容直接滲透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消化吸收課本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理念不符,無法提升學生學習素養與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群文閱讀中文本之間的聯系,設計有深度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他就,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到一些收獲。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使學生能力與素質提升。
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三篇古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教育工作,讓學生探究什么是愛國,如何在自身的行為中表現出對國家的熱愛,以此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由于學生古文學習經驗較少,在閱讀學習中會遇到一些問題,無法理解文本的內涵。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閱讀這三篇古文。直到學生可以流暢的完成閱讀活動為止[3]。當閱讀結束后,則設計問題,并引導學生獨自結合閱讀內容及文本相關的信息進行獨自學習。第一,三篇文章分別講述了什么內容?第二,通過三篇文章的描寫可以看出故事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有哪些良好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第三,結合故事背景,思考這三篇文章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第四若你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否有同樣的勇氣,面對這些事情,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情感?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將學習成果分享給其他學生,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進行補充與完善,讓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產生更加客觀的認識,為學生提升自身學習能力打下基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獨自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總而言之,在高中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提升自我。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該方法的運用,將不同題材或主題相同的文章及整合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形成強大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