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腹腔鏡手術屬于新興手術模式,該術式優勢明顯,創傷小,表面僅會留下輕微損傷,且內部操作可以在小范圍內完成,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術后恢復也較快,是現階段治療腹腔內疾病的主要方式[1]。在手術過程中,麻醉效果需要重點關注,對麻醉的基本要求是穩定性好,術后蘇醒快,不良反應少,既能保障手術流程的有序進行,也能減少術后異常情況,促進患者的恢復[2]。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不同麻醉方式可以取得不同效果,還能改善蘇醒后的各種情況,對于腹腔鏡手術患者,多是采取插管全身麻醉方式,但是術后異常表現較為明顯,而且常會出現疼痛難忍的情況,對于病情恢復造成阻礙,后續應用中發現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效果更為理想[3]。為此,本次將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執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60 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和插管全身麻醉對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麻醉復蘇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行腹腔鏡手術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為結腸、直腸發生病變,依靠常規藥物干預效果欠佳,需使用手術方案進行治療,身體情況尚好,其他重要器官未見異常,無精神類疾病,可以執行手術方案,無患者涉及麻醉方式禁忌證,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標準。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5~71 歲,平均年齡(68.71±2.1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84±1.97)kg/m2。觀察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5~71 歲,平均年齡(68.64±2.24)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20±1.84)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講解手術執行流程,明確麻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術前半小時,為所有患者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257,規格:1 ml∶0.5 mg)0.5 mg、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規格:2 ml∶10 mg)5~10 mg,均肌內注射。對照組采取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根據患者體重使用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規格:2 ml ∶10 mg)0.05~0.10 mg/k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規格:10 mg/支)0.6~0.8 m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03688,規格:10.0 ml ∶0.5 mg)4 μg/kg,均靜脈滴注,隨后插管,同時靜脈泵注丙泊酚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43252,規格:20 ml ∶200 mg)5 mg/(kg·h),之后間斷性注射芬太尼、順阿曲庫銨,并讓患者吸入七氟醚。觀察組采取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先進行阻滯麻醉,阻滯平面位于T5~6后,即可給予咪達唑侖,0.04~0.06 mg/kg,靜脈滴注,同時注射丙泊酚,0.4~0.8 mg/kg,隨后持續泵入丙泊酚,2~4 mg/(kg·h),持續到術前5 min。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心率,術后蘇醒時間,疼痛程度,麻醉蘇醒后患者狀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使用VAS 量表對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0 分為無痛,10 分為最痛;同時使用Ramsay 鎮靜評分評價麻醉復蘇后患者狀態,分值低代表狀態好。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嘔吐、心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心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中心率為(83.57±5.83)次/min,觀察組患者術中心率為(73.26±6.49)次/min,觀察組術中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73,P=0.000<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疼痛評分、麻醉蘇醒后狀態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13.59±3.64)min 短于對照組的(19.47±5.93)min,疼痛評分(2.49±0.46)分、麻醉蘇醒后狀態評分(1.83±0.53)分低于對照組的(3.77±1.26)、(2.64±0.87)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629、5.227、4.355,P=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現頭暈3 例,嘔吐3 例,心悸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10/30);觀察組患者出現頭暈、嘔吐、心悸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12,P=0.028<0.05)。
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方式,應用上有較多優勢,對于很多小型的腹腔內手術操作,都可以采取該術式進行治療。由于手術流程中需要應用二氧化碳構建氣腹,會對周圍組織產生一定刺激,術后常會出現明顯疼痛感,對病情恢復造成一定阻礙[4]。在后續研究中發現,較為優異的麻醉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術后疼痛,因此,需要重視手術流程中麻醉方式的選擇。
在常規應用上,多是使用插管全身麻醉方式,此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保持呼吸暢通,臨床上多是使用七氟醚進行吸入麻醉。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可以發現,插管全身麻醉所使用的藥物過多,插管前就要使用麻醉維持藥物、肌松藥等,隨后還要持續泵入丙泊酚,而且藥量相對較大,同時,需持續吸入七氟醚,雖說其性能較為優異,對氣道刺激較小,但是長時間作用,還是會對氣道產生刺激[5]。大量用藥會導致藥物遺留較長時間,延遲蘇醒,即使蘇醒后,也處于相對昏沉的狀態,同時氣道刺激明顯可感,會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6]。這些情況都可影響蘇醒后狀態,甚至加重其不適感。導致患者的自理能力逐漸喪失,較大程度降低生存質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以及提升病死率和增加醫療費用等。
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先應用阻滯麻醉方式,阻斷神經末梢的興奮傳導,可以直接減少后續操作造成的刺激,降低患者所承受的壓力,隨后則使用麻醉誘導藥物和丙泊酚,用以維持麻醉。這種麻醉方式有明顯優勢:①起效快,使用阻滯麻醉后應用麻醉藥物,可以迅速發揮效果;②操作流程造成的刺激較少,不會對患者生命體征造成嚴重影響;③用藥量較少,不僅可以減少藥物造成的刺激,也不會導致深度麻醉,藥效可以盡快消散,術后蘇醒較快,不良反應也會相對較少,這樣就不會給患者造成壓力,可以顯著緩解其疼痛感。從各方面看,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都是優于插管全身麻醉的,在腹腔鏡手術中,可以作為首選的麻醉方式。在黃躍軍[7]相關研究中得知,靶控輸注全憑靜脈麻醉老年手術患者術后8、24 h 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均顯著低于靜吸復合麻醉患者,術后24 h的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明顯高于靜吸復合麻醉患者。同時在姚宗華[8]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心率及動脈壓恢復的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恢復情況要優于對照組,可見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的方式在腹腔鏡手術中的使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插管全身麻醉方式。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中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麻醉蘇醒后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手術治療階段,應用腰硬聯合阻滯復合淺全身麻醉,能夠取得較好的麻醉效果,術中患者心率處于一個適宜水平,并可以縮短蘇醒時間,降低疼痛程度,蘇醒后狀態更為理想,且麻醉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實際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