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斌 劉麗儀 洪偉鴻 彭如筠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淋巴瘤患者多采用化療、放療和手術治療。淋巴瘤患者化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癥的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化療過程中會引起胃腸道反應、睡眠質量下降等不良反應。因此,加強淋巴瘤患者化療期間的護理干預,對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析了綜合性護理對淋巴瘤化療患者輔助康復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0 例淋巴瘤化療患者,采用信封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40 例。實驗組年齡23~61 歲,平均年齡(42.21±9.21)歲;男∶女=28∶12。對照組年齡23~62 歲,平均年齡(42.89±9.45)歲;男∶女=29∶11。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綜合性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患者受疾病影響,擔心預后,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積極與患者溝通,給予心理支持和疏導,積極了解患者的主要訴求,盡力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讓患者感受到醫院的關懷和重視,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②飲食指導:化療期間,患者會因胃腸道反應出現食欲不振、營養不良、脫水、體重減輕等癥狀。護士應加強飲食護理,改善營養狀況。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食物攝入量和體重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增強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化療期間患者飲食要清淡,告訴患者要大量食用富含維生素、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吃的原則是少食多餐,嚴禁吃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患者嘔吐后進食新鮮蔬果,可中和胃酸,促進胃腸蠕動,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③健康教育:護士應向患者講解淋巴瘤的相關情況、病因、并發癥、注意事項及治療措施,加深患者對本病的認識。還可以邀請恢復良好的患者及其家屬交流研討,分享他們的抗病心得,鼓勵他們積極面對治療,提高患者治療信心。④運動指導: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護士還應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護士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制定合理的體育鍛煉方案。同時,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護士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耐受力,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鍛煉強度,確保患者的體育鍛煉達到預期效果。⑤胃腸道反應護理:化療期間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可以在睡前服用止吐藥、鎮靜劑和其他藥物,以緩解癥狀和防止嘔吐。⑥日常生活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護士還需要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化療期間患者經常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護士應幫助患者及時清理嘔吐物,保持口腔衛生。同時,護士還應為患者提供合理飲食,避免在營養攝入均衡、充足的情況下進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確保患者化療順利完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負面情緒(SAS、SDS)評分(分數越低,情緒越好)及免疫功能指標(IgG、IgA),護理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化療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負面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開始時,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結束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較本組護理開始時降低,且實驗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開始時,兩組患者的IgG、IgA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結束后,兩組患者的IgG、IgA 水平評分均較本組護理開始時升高,且實驗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開始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結束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表2 兩組患者護理開始時和護理結束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注:與本組護理開始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結束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4.12±3.34)分,高于對照組的(82.44±2.2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445,P=0.000<0.05)。
2.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3.24±1.41)d,短于對照組的(17.24±2.4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950,P=0.000<0.05)。
2.5 兩組患者的化療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化療并發癥1 例,化療并發癥發生率為2.5%;對照組患者發生化療并發癥發生8 例,化療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患者的化療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135,P=0.013<0.05)。
在臨床研究中,淋巴瘤屬于惡性腫瘤范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淋巴瘤發病率明顯上升。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例類型、部位和侵犯程度密切相關。然而,根據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觀察,普遍存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瘙癢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目前,針對不同病理類型和不同分期的淋巴瘤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放療、化療、手術和骨髓移植。化療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愈或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較多,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影響。淋巴瘤是一種發生在結外淋巴組織和淋巴結組織的免疫性腫瘤。很多淋巴瘤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難免會有悲觀和恐懼情緒,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2]。
化療是淋巴瘤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化療的順利完成可以穩定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化療對患者來說是一種壓力源。如果這種應激反應過強,會直接干擾化療的順利實施,影響疾病的治療。另外,公眾對淋巴瘤的認識程度還很有限,化療患者有很多心理問題,特別是化療前一天,比較擔心和焦慮。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通過認知行為干預、體育鍛煉、心理疏導教育加強患者對癌因性疲勞的正確認知,通過積極運動轉移注意力,減輕癌因性疲勞程度。通過心理護理和教育,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患者對化療的信心,加強家庭和社會支持,促進患者重新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3]。
另外,雖然化療是淋巴瘤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化療不僅會殺死患者的腫瘤細胞,還會殺死患者的正常細胞,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非常嚴重。化療常常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4]。綜合性護理是淋巴瘤患者治療中常用的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從而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組織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鍛煉指導和日常生活護理,并通過加強對患者的不良反應的護理,可使患者的治療順利完成,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5,6]。
患者良好的心理是化療的需要,患者的積極反應和配合可以增加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信心,雙方協同推進化療順利完成。特別是邀請了完成化療和康復的患者在病房里現身說法,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為了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醫護人員還需要告訴患者如何避免日常感染。同時也要提醒患者,化療后可能會出現嘔吐、惡心、腹脹等不良反應,在使用化療藥物前要服用適量的止吐藥,大多數患者沒有不同程度的便秘[7,8]。因此,化療期間,患者應多吃果蔬,尤其是高纖維食物,同時提醒患者注意飲食,避免刺激,戒煙,督促患者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并指導患者家屬可通過腹部按摩等方式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患者排便,避免使用藥物和灌腸。此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化療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提高化療患者的治療水平,預防并發癥或減輕不良反應,從而提高化療后的生活質量[9-12]。
綜上所述,淋巴瘤化療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并減少化療并發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