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
白內障屬于常見的臨床眼科疾病,其中硬核白內障的發病率較高,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對患者身心及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若不及時給予治療,甚至可能會引發失明。目前有關硬核白內障的外科治療手段中,以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手術治療最為常見,是傳統的治療手段。然而該手術方式雖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在術中治療和預后方面卻仍有不足,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難以達到最佳效果,不能滿足患者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據于繼良[1]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較硬核白內障較傳統超聲乳化手術來說具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為證實上述觀點,本院將該手術納入本次研究范疇,研究并評價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硬核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 年3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76 例硬核白內障患者,應用計算機隨機排列方式將患者分為傳統組(40 例)和研究組(36 例)。傳統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3~77 歲,平均年齡(54.3±5.7)歲;晶狀體核硬度分級:Ⅳ級24 例,Ⅴ級16 例。研究組男21 例,女15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54.9±6.0)歲;晶狀體核硬度分級:Ⅳ級25 例,Ⅴ級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臨床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且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本次納入患者均為單眼病變;②納入患者經常規眼科檢查,顯示瞳孔、虹膜、前房等結構均正常;③納入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Emery 晶狀體核硬度分級標準,且晶狀體核硬度均為Ⅳ級及以上;④納入患者已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疾病的患者;②未滿足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指征的患者;③存在嚴重的精神疾病,無法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④基線資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傳統組 實施傳統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術前給予常規內眼檢查,并于術前3 d 給予抗生素滴眼液點眼,預防感染,術前1 d 沖洗淚道,術前30 min 沖洗結膜囊,并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使用奧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用開瞼器打開患者眼瞼,于透明角膜緣行手術主切口,長度約3 mm,穿刺刀刺入前房后注入粘彈劑,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水分層,超聲乳化儀粉碎晶狀體核,吸出晶狀體核,吸出殘余皮質,囊袋內植入人工晶狀體,吸出殘留粘彈劑,水密角膜切口。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眼膏涂抹,無菌敷料遮蓋術眼。手術均由同一醫生操作。術后第1 天起予以抗生素滴眼液點眼預防感染,持續使用1 個月。
1.2.2 研究組 采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治療:術前準備與傳統組一致。完成表面麻醉后打開患者眼瞼,做標準鞏膜隧道小切口后向前房注入粘彈劑,連續環形撕囊,常規水分離,水分層,將晶狀體核劈開,并從囊袋中娩出,吸出殘余皮質,囊袋內植入人工晶狀體,吸出殘留粘彈劑,恢復前房,檢查切口有無滲漏,對手術切口進行常規處理,有滲漏的患者可對切口間斷縫合1~2 針,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眼膏涂抹,無菌敷料遮蓋術眼。手術均由同一醫生操作。術后第1 天起予以抗生素滴眼液點眼預防感染,持續使用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角膜散光度、視力改善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視力得分總分為1 分,得分越高,患者視力表現情況越好;術后并發癥包括晶狀體后囊膜破裂、鞏膜損傷以及角膜水腫3 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角膜散光度、視力改善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49.9±2.6)min 短于傳統組的(60.8±1.3)min,術后角膜散光度(1.3±0.2)D、視力得分(0.7±0.2)分高于傳統組的(0.9±0.2)D、(0.4±0.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717、8.706、8.128,P=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發生晶狀體后囊膜破裂1 例、角膜水腫1 例,無鞏膜損傷情況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傳統組發生晶狀體后囊膜破裂3 例、角膜水腫5 例,鞏膜損傷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78%(10/36)。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93,P=0.007<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人們缺乏對眼部衛生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干預,導致白內障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導致該病的原因較多,如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免疫代謝異常、外傷、輻射等均可引起白內障的發生。而在臨床常見的白內障類型中,硬核白內障較為多見,其主要表現為晶狀體混濁從胚胎核位置開始出現密度增加,逐漸加重并緩慢向周圍擴展。患者在發病初期會出現視力的逐漸下降,并伴隨視物模糊等情況,若長期不重視此病,任其發展,后期極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眼部并發癥,這不僅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干擾,甚至會引發患者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2]。
由于硬核白內障在發病初期的臨床表現往往不明顯,使得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多會選擇通過眼部手術的方法來開展相關的治療。目前有關白內障的手術治療方式較多,其中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手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大醫院對白內障的手術治療中,其通過在患者患眼角膜或鞏膜的小切口處伸入超乳探頭將混濁的晶狀體核擊碎為乳糜狀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統將乳糜狀物吸出,再吸出晶狀體皮質,并注入粘彈劑,最后植入人工晶體于囊袋內。該手術具有操作便利、手術耗時短、對患者眼部造成的影響小、成本及費用低的優勢,同時最終取得的治療效果也相對較好,該技術已成為白內障手術治療的首選方式。但近年來隨著許衍輝等[3]的臨床經驗指出,在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流程時易出現因醫護人員操作不當造成的患眼角膜內皮損傷,同時作者還提出,一旦角膜內皮發生損傷其將無法通過內皮細胞進行再生修復,只能經由內皮細胞自行擴張修復,但這也會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干擾。其不僅降低術后治療效果,同時還容易導致諸多嚴重的眼部并發癥,因此需要在傳統手術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手術細節。
本次研究中將傳統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進行對比,并結合李磊等[4]和郭毓寅[5]的研究成果展開討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傳統組,術后角膜散光度、視力得分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717、8.706、8.128,P=0.000、0.000、0.000<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27.78%低于傳統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93,P=0.007<0.05)。與李磊等[4]和郭毓寅[5]研究結論基本相符。除此之外,經研究還發現,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治療硬核白內障,相較于常規超聲乳化晶狀體摘除術,其無超聲乳化能量,從更大程度上保障角膜的安全性,可在保證手術預后安全的情況下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從而減輕超聲乳化能量對角膜內皮的損傷,進而減少術后角膜散光的發生,并且同時保障了前房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較傳統超聲乳化手術在手術效果上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能夠有效避免手術中不必要的損傷,降低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保障術后視功能的恢復。在今后治療硬核白內障的臨床工作中可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值得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