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潔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和固有腺體萎縮,常伴有不同類型的胃黏膜上皮和腺體化生為主要病理特征,以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惡心、噯氣及食欲不振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由于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飲食不規律,近年來CAG發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1]。若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氣血不足則不能濡養全身,日久氣血停滯,進而形成氣血瘀滯。胃黏膜下的腺體長期瘀塞不通會逐漸萎縮,使代謝受到影響,之后胃黏膜腺體萎縮逐漸發展為CAG。如暴飲暴食、寒涼不適、傷心郁結都是引發CAG的原因,臨床癥狀有惡心、嘔吐、胃痛、反酸等,早期癥狀較輕,多表現為胃炎、胃潰瘍,后期則會出現纖維增生,黏膜層變厚,胃黏膜腺體減少[2]。所以,CAG是一種慢性疾病,屬于久病成瘀,久虛致瘀。
CAG的臨床癥狀主要有胃痛、胃脹,食后尤甚,容易口干或不渴,大便不規律[3]。胃脹和胃痛是消化不良的表現,脾胃虛弱,虛不受納,積食腐酸,阻滯氣機,氣機上逆,故見噯氣;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見口干;氣虛血瘀為疾病本質,虛不能助血運行,氣血循環瘀滯,久而成痛[4]。
CAG患者舌象多呈淡紫色,或紅絳,或暗紫色,舌面橫豎裂紋較多,舌苔較少,舌面少神。脈搏沉細或弦實。病情嚴重的患者,舌頭如豬腰,光滑如鏡面,顏色較深。脈搏沉細是氣虛血少的表現,脈弦是瘀血致經絡不通的表現[5]。臨床觀察發現,CAG患者大多符合以上描述的舌脈特征,偶爾有舌苔厚膩的患者,是濕困導致,舌苔雖多,但是無根,能輕松刮掉,舌面下仍是剝落少苔[6]。中醫認為舌能表現心臟的狀態,苔能反映胃部的健康與否,舌苔的情況能間接反映胃氣的強弱。
CAG患者怕冷喜暖,容易脹氣、反酸,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運行不暢,日久成瘀,所以氣虛、血瘀是其病根所在,所以治療方案應從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入手[7]。CAG發病演變過程是由虛到實、由寒化熱、從氣到血、從陽至陰,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時機,認清虛實,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早期發病時,血瘀不是很明顯,以健脾扶正為主,輔以行氣化瘀,可選用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砂仁、白豆蔻、麥芽、當歸、三七等藥物;發病中期,機體有自主修復和免疫作用,病證有化熱的趨勢,治療應清熱健脾、涼血化瘀,可選用白術、茯苓、山藥、黃連、雞內金、丹參、桃仁、三七等藥物;疾病后期,瘀熱并發,胃氣虛弱,治療應從涼血化瘀、健脾扶正入手,應選用丹參、莪術、赤芍、桃仁、大黃、三七、炒神曲、麥芽、苦參、黃連、黃芩、白術、山藥、人參等藥物[8]。早期所用方藥活血力不強,后期所用方藥破瘀能力強。發病初期脾虛瘀少,需要補氣健脾,利用氣行推動血行以疏通瘀滯,故用雞內金、麥芽、神曲消食健胃,以助生氣血;后期因病程時間長,瘀血過多,所以需要加用莪術、大黃行氣破瘀,兼以清熱,至病情緩解后再扶正[9]。臨床從虛、瘀論治CAG,效果較好,可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患者,男,64歲,2018年10月8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12年,反復發作。2016年7月20日胃鏡檢查顯示:胃底病變,黏膜出現輕中度萎縮。西醫診斷為CAG。癥見:患者平素飲食不規律,偶爾暴飲暴食,噯氣頻作,口苦納少,身體消瘦,面色暗黃,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中醫辨證屬于脾胃虛弱、氣虛血瘀證,曾采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治療,療效不明顯。筆者根據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原則,從虛、瘀論治,在健脾和胃的同時,加用活血化瘀之法。處方:太子參、白術、茯苓、陳皮、川楝子各10 g,半夏6 g,丹參、延胡索各20 g,三棱、莪術各6 g,山楂15 g,蒲公英30 g。5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癥狀減輕,口苦緩解,初診方去蒲公英,繼續服用15劑。待患者胃脘脹痛癥狀消失后,加白花蛇舌草30 g,繼續治療2個月。半年后隨訪1次,胃脘痛未見發作。2019年4月2日復查胃鏡,結果顯示:胃竇部炎癥減輕,黏膜萎縮好轉。
按語: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中醫辨證屬脾胃虛弱、氣虛血瘀證,治法為健脾和胃、補氣活血化瘀。所用處方中,太子參益氣補中,健脾養胃;白術、茯苓健脾燥濕,促其運化;半夏止嘔和胃;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蒲公英清熱;山楂健脾消食。后期加用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諸藥合用,起到健脾和胃、補氣活血化瘀的功效。
CAG是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慢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為胃脘脹痛,飲食后加劇,脈弦細,舌苔薄且少,病情容易反復,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目前,中醫藥治療多針對CAG的病因病機和辨證分型,在經方基礎上加減用藥,衍生了許多有效的經驗方和自擬方[10]。現代研究發現,CAG與胃黏膜屏障、胃黏液屏障、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損傷、免疫抗體等有關。中醫認為久病必虛,病久入絡,脈絡瘀阻,虛和瘀是CAG致病機制的主要特征,若要根治CAG,需要從虛從瘀而治,化瘀不損陰耗氣,兼補虛,確保標本兼治,在不同臨床時期根據病證調整用藥。
中醫藥在CAG的臨床研究方面尚有一些不足之處:①缺少大樣本、前瞻性的臨床研究;②CAG為慢性疾病,其復發率和惡變率較高,臨床中疾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判定缺少統一規范的標準及對治療后患者的長期隨訪研究;③缺少中醫藥在防治CAG方面的相關機制研究[11]。因此,開展前瞻性、大樣本和對治療后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制定規范統一的疾病診斷、辨證分型和療效判定標準,以及開展對中醫藥在防治CAG的機制研究是今后開展CAG研究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