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強,應有榮,陳德軍,指導老師:林子強
[1.溫州醫科大學附屬樂清市人民醫院,浙江 溫州325600;2.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道家正骨整脊分院,浙江 臺州318000;3.澳洲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6 Paisley ST.Footscray,Vic.3011 Australia]
勞損性腰痛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為腰部軟組織損傷,是由局部慢性勞損或局部急性損傷恢復不佳,遷延日久所致。勞損性腰痛產生的病理即腰部組織充血、水腫、滲出、肥厚、粘連,進而引發細胞變性、組織鈣化、肌肉痙攣等一系列代謝障礙。筆者習練易筋經導引法多年,經常指導骨傷科患者導引練功進行康復治療。本研究采用易筋經導引法治療勞損性腰痛,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黑龍江中醫藥科學院南崗分院(筆者此期間就職單位)就診的24例勞損性腰痛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38~58歲;職業:辦公室工作人員8例,司機5例,家政服務人員10例,在讀學生1例;病程最短為6個月,最長為4.8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骨傷學高級教程》中診斷標準[1]。癥狀:患者長期腰痛,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病情反復,休息后減輕,勞累后加重,適當改變體位會減輕疼痛,彎腰工作困難,腰骶部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怕寒冷潮濕。體征:肌肉僵硬,局部壓痛,功能障礙或活動受限。X線檢查:未見異常或腰椎生理曲度改變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勞損性腰痛的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堅持習練易筋經導引法,并配合完成此次觀察。
1.4 排除標準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和肌松藥者;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異常疾病者;嚴重代謝性疾病者;精神類疾病或不能配合習練者。
2.1 習練方法 參照《中醫骨傷練功術》中介紹的少林易筋經導引法[2]。24例患者首先學習1周的理論教學課,學習后規定患者每日早上6:00在醫院門前的廣場集合,由筆者親自傳授并帶領患者習練易筋經十二式動作及呼吸吐納的方法。習練前要調心、調息、調意。習練時播放易筋經導引伴奏音樂口令。習練3個月為1個療程,分別在患者習練前、習練3個月后觀察臨床效果。
2.2 具體措施 具體分部分實施:制訂練功鍛煉計劃;講解練功動作要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掌握易筋經基本步勢。習練易筋經步驟:韋馱獻杵勢,橫擔降魔杵勢,掌托天門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擊鼓勢,掉尾勢。易筋經導引法的具體功法、要領、動作等詳見《中醫骨傷練功術》[2]。
2.3 注意事項 習練前,患者應排空大小便,身穿寬松透氣衣物,可采用易筋經之洗髓經熱身;習練時應避風。習練該導引法應循序漸進,逐漸體會意氣相隨的習練狀態,鍛煉強度以微汗出為度。
3.1 觀察指標 疼痛、壓痛、功能障礙、失眠等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分級量化標準[3],見表1。每個月統計1次,連續觀察3個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患者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好轉:患者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未愈:患者腰痛及活動受限癥狀未改善[4]。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24例患者中,治愈22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為100%。24例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4例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及習練3個月后的癥狀量化評分等級比較,見表3。
表2 24例勞損性腰痛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24例勞損性腰痛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例數 疼痛 壓痛 功能障礙 失眠習練前 24 4.26±0.49 3.69±0.37 3.84±0.96 3.91±0.84習練后 24 2.91±0.84 2.61±0.46 1.49±0.47 1.99±0.93

表3 24例勞損性腰痛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后癥狀量化評分等級比較
勞損性腰痛是腰部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其病程較長且病情頑固。在病情進展過程中,腰部軟組織形成條索、瘢痕甚至攣縮,致使局部軟組織力學失衡,進而加重腰痛。勞損性腰痛屬于中醫“痹證”“腰痛”等范疇,多因正氣虛,風、寒、濕等外邪侵入機體,導致氣機不暢,血行不利,筋脈肌肉失去濡養。
《類經·五方病治不同》曰:“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笨梢妼б梢浴皬娊罟?,行氣血,濡臟腑及四肢百骸”,然而“動”是導引的前提和基礎,無論外動還是內動,可見導引是“身心并練,內外兼修”的養生治療方法[5]。易筋經導引法是中國導引醫學的經典方法之一[6],該導引法也是中醫骨傷科治療骨傷和筋傷疾病的重要練功方法[7]。
易筋經導引法治療勞損性腰痛臨床應用較多。瞿丹倩等[8]研究表明,易筋經導引鍛煉可促進人體氣血運行,調節并改善人體各系統功能,通過外練筋骨,進而內調臟腑,使機體功能進入最佳狀態,達到身體康健的目的。習練易筋經可以提高腰部肌群的肌力及肌耐力,有效改善腰痛癥狀及活動功能障礙,易筋經導引法通過軀干及下肢伸展、屈曲動作鍛煉,逐步強化患者腹部、腰背部及下肢肌群的肌力、耐力、控制力,同時提高并改善肌群間的協調作用。易筋經導引法能鍛煉肌肉,增強腰腹肌的力量,達到穩定腰椎的作用。易筋經導引法還能激活機體的本體感受通路的信號傳遞,抑制痛覺,降低疼痛感。姜秀蓮等[9]采用針灸配合傳統體育易筋經治療勞損型腰痛,總有效率為100%。林軍等[10]應用易筋經導引法治療勞損性腰痛18例,總有效率為100%。趙立軍[11]應用易筋經導引法治療腰肌勞損患者38例,總有效率為94.74%。本研究結果顯示,24例患者中,治愈22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為100%。24例患者習練易筋經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筆者認為,易筋經導引法對脊柱及任督二脈的鍛煉要求較高,呼-吸、開-和、松-緊三者交替,尤其九鬼拔馬刀勢、臥虎撲食勢、打躬擊鼓勢、掉尾勢等導引法鍛煉頸腰椎,并能整體牽拉習練者的脊柱,通過腰腹肌鍛煉,緩解腰部及中樞系統疲勞。勞損性腰痛患者采用易筋經導引法治療簡單有效,使腰椎及脊柱的肌肉群平衡協調,在呼吸吐納、筋骨拉伸之間得到松弛和休息,促使致痛物質代謝并排出體外,進而恢復脊柱的生物力學平衡及生物化學平衡。應有榮等[12-13]指出功夫導引在“動靜結合”中,使人體氣血流通,脊柱及四肢關節滑利。由此可見,易筋經導引法對勞損性腰痛有積極的康復和治療作用,且方法安全、簡單、有效,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