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方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在以往的橋梁建設中,混凝土作為最常用施工材料,其強度是工程設計與施工重要控制指標之一,對于耐久性并未提出較高要求,對高性能混凝土而言,它是以工程所處環境為依據,將耐久性視作重點控制對象,且具有良好適應性的新混凝土類型。
相較于普通混凝土,它具有以下特點:
(1)由于摻加了超細礦物質粉及高效減水劑,所以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很低,并能減小其內部空隙,這樣能使成型的結構長時間保持安全穩定。
(2)對于混凝土的抗凍融性,它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關鍵指標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冬夏兩季溫差較大,作為適應性出色的高性能混凝土,應能適應這種環境要求,因此其抗凍融性必定符合要求。生產中摻加一定量引氣劑,通過封閉氣孔的適量引入,能對應力與滲透作用予以緩沖,進而提高抗凍性性能。
(3)在工作性方面,首先是坍落度不容易發生變化,因粘度相對較大,振搗時,粗集料不會快速沉降,振搗相同的時間,其沉降的距離相比較短,且均勻性與穩定性均較好。另外,因其水灰比很小,含有的自由水也很少,所有能有效防止泌水和離析。
(4)在體積穩定性方面,它指的是受到物理或化學作用后,體積發生變化幅度較小的能力。硬化初期,高性能混凝土的水化熱不會很高,同時在硬化之后只會發生很小的變形,所以其體積穩定性良好。
(5)對于混凝土強度,它是疲勞、抗壓、抗拉和抗折的統稱。作為目前最常用的非均質材料,它的強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強度間還具有相互關系。當混凝土的水灰比減小時,其強度將增大。基于此,高性能混凝土通過對高效減水劑的使用對水泥分散能力予以改善,起到提高減水率,進而增加強度的作用。另外,摻加適量超細礦物對水泥中存在的空隙進行填充,有效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結構,保證其強度與密實度。
綜上,正是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備以上優勢特點,所以其經濟性良好,一方面可以減少維修費用,有效延長結構及構件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可以減小結構尺寸,降低自重,提供更大的使用空間。
某擬建道路橋梁工程的墩柱、承臺、蓋梁、上部結構、橋面系均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其強度等級分為三種,即Ca35、Ca40和Ca50。
(1)水泥
水泥對混凝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膠凝材料,本工程采用普硅水泥,其比表面積按300~350 m2/kg嚴格控制,且鋁酸三鈣實際含量應控制在8%以內。
(2)高效減水劑與引氣劑
如前所述,為減少含水量和提高流動性與強度,需要向混凝土中摻加適量高效減水劑。根據現行規范和標準,高效減水劑的含氣量應控制在3%以內。對于引氣劑,其性能需要符合相關標準;完成拌和后,混凝土的氣泡應保持均勻和細小,使含氣量處于4%~6%以內。另外,高效減水劑和引氣劑必須分別摻加。
(3)集料
高性能混凝土中,集料應避免堿集料反應。進場前,應對集料實施專門的檢查試驗,經試驗確認合格后才能批準進場。集料分細集料與粗集料,其中,細集料以質地堅硬、有良好級配且空隙率相對較小為準選擇,以細度模數在2.6~3.2范圍內的干凈河砂為宜;粗集料按質地堅硬且勻稱、粒形適宜、級配合理等要求選擇,其技術指標必須滿足現行規范提出的各項要求。
(4)礦物摻合料
為使混凝土具有符合要求的密實性,還需要向混凝土中摻加數量的礦物摻合料,如分粉煤灰、硅粉和磨細礦渣粉。本次主要使用粉煤灰,其質量應達到以下要求:(1)細度:當強度等級為C50以上時,不能超過12%,當強度等級小于C50時,不能超過25%;(2)需水量比:當強度等級為C50以上時,不能超過92%,當強度等級小于C50時,不能超過105%;(3)燒失量:當強度等級為C50以上時,不能超過5%,當強度等級小于C50時,不能超過8%;(4)氯離子含量:不能超過0.02%;(5)含水量:不能超過1%;(6)硫酸鹽含量:不能超過3%;(7)安定性:不超過5.0;(7)游離態氧化鈣的含量:當為F類時,不能超過1%,當為C類時,不能超過4%。
(5)拌和與養護用水
不能使用海水、污水與pH值在5以內的水,且氯離子含量不能超過200 mg/L,硫酸鹽含量不能超過500 mg/L。
過去主要是根據強度等級要求對水膠比進行計算,對于高性能混凝土,需要根據耐久性要求,結合環境作用等級進行水膠比的確定,對膠凝材料的最低用量與摻合料比例進行控制。配合比需要綜合考慮包含施工工藝、環境、材料品質等在內的各項因素,由各參與方經計算和試驗確定。
對原材料的投放通過電子計量進行,嚴格按照配合比來計算和稱量。除集料以外的其它原材料,質量誤差不能超過±1%,集料的質量誤差不能超過±2%。生產中應對工藝、配合比及投料的方式都進行嚴格控制。在冬季進行施工時,需要對各類原材料進行適當的加熱或保溫。
對混凝土進行運輸時,應選擇平坦的道路,減少運轉次數,縮短運輸的時間,避免由于振動過度導致離析。所用運輸設備應能滿足凝結時間要求,并與澆筑的速度相適應,以確保澆筑能夠順利且連續的進行。
將混凝土運輸到現場后應盡快澆筑,減少放置的時間,同時這也是混凝土施工重要工序,對結構質量有很大影響。結構成型后,其表面應保持平整與光滑,尺寸、鋼筋與各類預埋件所處位置應準確無誤。澆筑開始前,應先對混凝土實施高速攪拌,持續1~2 min,檢查確認混凝土達到勻化后開始澆筑。若減水劑的消泡不徹底,將在表面產生若干大氣泡,所以需要對減水劑實施消泡,之后再進行引氣。與此同時,還要對澆筑高度進行嚴格控制,通常每層不能超過30 cm。在倒角處等氣泡難以排出的部位,需要在原基礎上減小一定澆筑高度,通常每層不能超過20 cm。
在混凝土澆筑的同時還應做好振搗,通過振搗使混凝土達到均勻。一般都使用插入式振搗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遵循快插慢拔的基本原則,對上一層進行振搗時,應將振搗棒插入下一層5 cm,以此消除兩層接縫,形成一體。
澆搗成型后,立即使用土工布進行覆蓋開始養生。針對預制的梁板,則可進行噴淋養生,根據環境與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的噴淋次數;針對墩柱等結構,可使用塑料布來覆蓋,防止水分大量散失;橋面的鋪裝也要做好覆蓋,及時進行澆水,以免產生裂縫。對構件進行養生時,水不能使用被污染過的河水與地下水,并防止溫度突然降低而開裂。在冬季施工過程中,一般采用蒸汽方法進行養生,此時需要將靜停時間延長到24 h,在靜停的時間范圍內,養護環境溫度按5 ℃~20 ℃控制;如果必須采用加熱的方法進行養生,需要注意將煙霧排放至室外,以免造成碳化,對混凝土成型后的耐久性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高性能混凝土的合理應用能在滿足橋梁工程質量要求的基礎上,延長各結構構件的使用壽命,減少后期維護成本,提高工程經濟效益,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