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剛
肝硬化在臨床中屬于慢性肝病的范疇,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營養障礙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誘發肝硬化疾病的發生。肝硬化患者在患病期間容易并發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會對患者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如果患者不能在最佳時間進行救治,會導致患者病死的風險性加大。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疾病在臨床治療中需要重視患者的止血,最大程度避免患者發生出血過多的狀況。現階段臨床治療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主要運用藥物治療,奧曲肽與鹽酸普萘洛爾藥物可以運用在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治療中,本次研究中對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鹽酸普萘洛爾治療,分析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和比對組,每組40 例。實驗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55.38±8.96)歲。比對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51~81 歲,平均年齡(56.18±8.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不存在凝血類疾病;②患者均自愿進行本次研究;③患者認知正常。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心理障礙;②患者存在過敏癥狀;③患者存在有家族遺傳性疾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檢查,且均行抗休克、吸氧與輸血等綜合支持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鹽酸普萘洛爾(山西康立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169)治療,口服,5 mg/次,2 次/d。比對組患者采用奧曲肽(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72)治療,20 ml 生理鹽水中加入0.1 mg 的奧曲肽,靜脈注射,1 次/d。兩組患者需連續治療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血流動力學指標、止血情況與生活質量評分。不良反應包括黑便、乏力、嘔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越低,代表患者用藥治療的預后效果越好。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脾靜脈血流量與門靜脈血流量。止血情況包括止血時間、中心靜脈壓與心率等指標。生活質量評分中包括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與角色功能評分等,指標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其中黑便發生率為2.50%(1/40),乏力發生率為2.50%(1/40),嘔血發生率為0。比對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8/40),其中黑便發生率為7.50%(3/40),乏力發生率為7.50%(3/40),嘔血發生率為5.00%(2/40)。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2.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脾靜脈血流量為(280.31±55.20)ml、門靜脈血流量為(544.36±107.39)ml,均少于比對組的(341.26±56.65)、(635.38±106.38)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74、3.808,P=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止血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止血時間為(13.55±0.41)h、中心靜脈壓為(5.68±1.67)cm H2O、心率為(80.39±1.39)次/min,均優于比對組的(19.68±0.68)h、(4.61±1.32)cmH2O、(98.61±2.48) 次/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826、3.179、40.533,P=0.000、0.002、0.000<0.05)。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為(85.25±3.30)分、心理功能評分為(84.67±2.13)分、軀體功能評分為(83.46±2.61)分、角色功能評分為(84.30±3.18)分,均高于比對組的(72.88±1.70)、(70.18±3.20)、(71.51±2.13)、(72.06±1.42) 分,差 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075、23.840、22.435、22.228,P=0.000、0.000、0.000、0.000<0.05)。
肝硬化是很多肝病的中末期表現,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在臨床中都屬于慢性肝病,若慢性肝病不及時進行相關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疾病均會進入到肝硬化階段。肝臟疾病患者在每次炎癥發作時,都會給患者肝臟留下傷疤,若臨床不對肝臟炎癥進行良好控制,會導致炎癥反復發作,從而導致肝臟損傷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肝臟形態出現改變,致使患者肝臟從柔軟轉變成堅硬。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生物功能會受到嚴重損害,患者腹部的血流狀況也會發生一定改變,導致腹部血液不可以正常流回肝臟,血液無法回流心臟。
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原因是患者受到門靜脈高壓、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的影響,該處管壁非常薄脆,很容易發生損傷而致患者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臨床治療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時需要明確患者出血原因,出血的原因明確對患者的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此患者能夠借助胃鏡檢查來確診出血的具體原因[1]。臨床明確患者的出血原因后,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止血處理。臨床對患者進行止血的主要方式為三腔管壓迫,壓迫能夠讓患者快速止血,但患者容易出現再次出血。同時臨床也可運用硬化劑來對患者開展治療,但硬化劑治療在臨床中具有明顯較大的操作難度,且存在有相對較高的手術風險,患者可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相較于三腔管壓迫止血與硬化劑治療,藥物治療對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更為顯著,因此臨床能夠運用內科藥物治療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疾病[2]。
臨床運用鹽酸普萘洛爾或奧曲肽進行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治療,奧曲肽在臨床中可列入內源性生長抑素衍生物的范疇,其能夠讓患者的血管出現程度不一的收縮,使得患者內臟血流量得到良好控制,確保患者門靜脈壓力得到有效減輕。同時奧曲肽藥物還可以讓患者的胃腸動力、胃酸與胃蛋白酶得到明顯抑制,減少對患者胃黏膜造成的刺激,使得患者微循環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從而可以讓患者胃黏膜得到良好保護,促使止血效果的增強[3]。奧曲肽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效果,但患者長時間運用奧曲肽進行治療,容易并發其他嚴重消化道不良反應,臨床治療安全性較低。鹽酸普萘洛爾在臨床中可列入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物的范疇中,鹽酸普萘洛爾可以明顯拮抗患者的心肌β 受體,促使患者機體心率明顯減慢,使得患者房室傳導與心臟收縮都受到明顯阻滯,確保患者心臟β1受體無法維持,使得患者內臟循環血容量與循環血流量顯著減少,以此實現門靜脈壓控制的效果[4]。此外鹽酸普萘洛爾藥物還可以在患者內臟血管β2受體發生作用,可以有效阻斷患者的內臟血管β2受體。鹽酸普萘洛爾可以進一步加強患者內臟血管α 受體活性,促使患者內臟動脈發生收縮,促使患者血流量發生明顯減少,確保患者肝竇內壓可以得到有效降低[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脾靜脈血流量為(280.31±55.20)ml、門靜脈血流量為(544.36±107.39)ml,均少于比對組的(341.26±56.65)、(635.38±106.38)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止血時間為(13.55±0.41)h、中心靜脈壓為(5.68±1.67)cm H2O、心率為(80.39±1.39)次/min,均優于比對組的(19.68±0.68)h、(4.61±1.32)cm H2O、(98.61±2.48)次/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為(85.25±3.30)分、心理功能評分為(84.67±2.13)分、軀體功能評分為(83.46±2.61)分、角色功能評分為(84.30±3.18)分,均高于比對組的(72.88±1.70)、(70.18±3.20)、(71.51±2.13)、(72.06±1.4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結果可說明鹽酸普萘洛爾與奧曲肽治療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治療效果對比,鹽酸普萘洛爾的治療效果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臨床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臨床中可采用鹽酸普萘洛爾與奧曲肽治療,鹽酸普萘洛爾的治療效果更佳,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患者的止血處理,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確保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應該積極建議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鹽酸普萘洛爾治療,爭取有效控制疾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