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娟
兒童舌系帶過短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口腔疾病。舌系帶過短可引起舌體活動受限,影響舌功能,如嬰兒哺乳困難、口腔清潔問題及兒童發音不清,甚至導致心理障礙[1]。舌系帶成形術配合術后語言訓練[1],可有效治療此疾病。舌系帶成形術手術時間短,手術刺激輕,但多數就醫患兒年齡為學齡前,不能配合手術,麻醉方法通常選擇全麻[2]。全麻常用方法為氣管內插管靜脈麻醉與七氟烷吸入麻醉,后者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小兒麻醉。本研究擬通過比較兩種麻醉方法的效果與不良反應,旨在提供一種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以滿足臨床小兒舌系帶成形術及其他類似手術的需要。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50 例行舌系帶成形術的患兒,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Ⅰ~Ⅱ級,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5 歲,體重12~25 kg。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有局麻或全麻藥物過敏史;有惡性高熱家族史;有先天性心臟病、竇緩、傳導阻滯等心血管疾病;有肝腎功能障礙;有認知功能障礙及其它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近期(3 周內)有呼吸道感染;體弱多病。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兒均行舌系帶成形術治療,患兒術前禁食6~8 h,禁水2~4 h,入室前30 min 肌內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連接監護儀監測心電圖、心率、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開放靜脈通路。對照組,靜脈分別輸入芬太尼注射液3 μg/kg,丙泊酚注射液2 mg/kg,苯磺順阿曲庫銨0.15 mg/kg,手動控制呼吸3 min,可視喉鏡下行氣管內插管,氣管插管前端可提前涂抹利多卡因膠漿,將插管固定在一側口角,5~7 mg/(kg·h)丙泊酚靜脈泵注維持,術畢咽喉反射及自主呼吸恢復后拔管,術區無滲血,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恢復后送入麻醉恢復室;觀察組將麻醉機氧流量設置為5~6 L/min,七氟烷揮發罐設置為8%,預充呼吸回路,面罩吸入麻醉誘導,睫毛反射消失后,將氧流量降到1 L/min,面罩吸入8%七氟烷5 min,更換鼻罩吸入3%~4%七氟烷麻醉維持,輕托下頜角。術者將0.5~1 ml 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舌系帶處進行浸潤注射。口腔兩側填塞紗布,助手及時吸引術中出血,謹防液體流入咽部。術中始終保留自主呼吸,術畢停止吸入七氟烷,將氧流量開至6 L/min,面罩吸氧,患兒術區無滲血,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恢復,送入麻醉恢復室。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T1、T2、T3 時的HR、MAP;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蘇醒時間(術畢至患兒哭鬧)、出入室時間(自進入手術室至出手術室的總時間);比較血氧飽和度下降(<96%)、惡心嘔吐、反流誤吸、聲音嘶啞、喉痙攣、蘇醒期躁動等不良反應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HR、MAP 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HR:T1(129.4±8.1)bpm/min、T2(96.8±6.9)bpm/min、T3(127.9±6.2)bpm/min。對照組HR:T1(127.6±7.7)bpm/min、T2(99.6±7.0)bpm/min、T3(126.8±6.8)bpm/min。觀察組MAP:T1(77.7±3.2)mm Hg、T2(74.8±3.8)mm Hg;T3(77.9±4.3)mm Hg。對照 組MAP:T1(77.8±3.5)mm Hg、T2(75.8±3.0)mm Hg;T3(78.2±4.0)mm Hg。兩組患兒T1、T2、T3 時的HR、MA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T2 時HR、MAP 均低于本組T1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用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9.1±2.0)h;蘇醒時間(9.6±2.1)h;出入室時間(29.6±5.8)h;對照組手術時間(9.0±1.6)h;蘇醒時間(19.6±3.0)h;出入室時間(49.8±6.8)h。兩組患兒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蘇醒時間、出入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2 例、蘇醒期躁動6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2%(8/25);對照組惡心嘔吐2 例、聲音嘶啞2 例、蘇醒期躁動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2%(8/2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舌系帶成形術是一種簡單的口腔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能夠解除牽拉等限制舌體運動的因素,從而改善哺乳、進食、發音等問題。出生后3 個月內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3]。臨床上,多數就診患兒處于學齡前,很難配合開口治療,若強行在患兒清醒時進行手術操作,可能發生手術失敗、無法有效止血、誤傷等不良后果,甚至給患兒和家屬造成心理創傷,所以通常選擇全麻下行舌系帶成形術。
全麻一般采取氣管內插管靜脈麻醉,此種方法具有氣道保護作用,能防止血液、唾液、胃液等流入氣管,發生誤吸,但氣管內插管本身刺激較強,需較深的麻醉,而深麻醉后就會抑制呼吸,使用肌松藥機械通氣,蘇醒較慢,手術和麻醉因而變得復雜而低效。而且由于患兒較小,呼吸器官脆弱,因此很容易損壞呼吸器官,從而引起并發癥,例如聲帶損傷、喉痙攣、支氣管痙攣、喉嚨痛、拔管后氣管塌陷及北斗狀軟骨脫位等。增加了兒童家庭的經濟負擔。七氟醚是一種吸入麻醉藥物,具有麻醉誘導快速的特點。據報道,七氟醚用于麻醉,患兒清醒時間短,血液動力學穩定性好[4]。七氟烷吸入全麻具有呼吸道刺激性小,誘導迅速,便于開放靜脈通路,麻醉深度易于調節,蘇醒較快等優勢,特別適用于小兒短小手術的麻醉。已有報道七氟烷吸入麻醉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顯著,適合不配合的兒科門診患兒。臨床實踐中發現,單次面罩吸入七氟烷數分鐘,不再維持吸入,部分患兒術中發生體動,此時手術正在進行,如果面罩再次吸入七氟烷較為被動。鼻罩持續吸入可避免術中體動,要求患兒鼻腔通暢,患兒如有呼吸道感染,應推遲手術。口腔兩側填塞紗布,術者及時縫扎止血,助手及時吸引術中出血,謹防液體流入咽部,降低發生誤吸的風險。術前肌注阿托品可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通暢氣道,且能預防全麻心動過緩的發生。所有患兒均保持良好自主呼吸,為防止舌后墜阻塞呼吸道,可選擇托起下頜或插入適合的口咽通氣道。輔助局麻具有鎮痛作用,可降低七氟烷吸入濃度,減少患兒術后因疼痛引起的哭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生命體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蘇醒時間及出入室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七氟烷吸入麻醉輔以利多卡因局麻方式,應用于兒童舌系帶成形術中,可有效提高患兒術后蘇醒時間,提高麻醉安全性。其中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分別有6 例和4 例發生蘇醒期躁動,與疼痛不適、患兒年齡、性格、麻醉時間、環境、藥物本身特性等有關。對照組有2 例出現輕微聲音嘶啞,很快恢復正常。兩組患兒均未發生血氧飽和度下降(<96%)、反流誤吸、喉痙攣等不良反應,說明兩種麻醉方法對患兒機體損害情況較低,具有良好的手術治療安全性。舌系帶成形術具有出血量小、易于止血、術野顯露清楚、手術時間短、風險小的治療特點,根據其手術特點選擇保留自主呼吸的七氟烷吸入全麻安全而高效,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若患兒行手術時間長、操作復雜的口腔手術,為保證麻醉效果,臨床則宜選用氣管內插管全麻。
在李偉等[5]的研究中,了解到七氟醚麻醉后躁動不安的兒童雖然是自限性的,不會引起永久性后遺癥,但可能會帶來自殘的風險并增加兒童的家庭成員。他們對麻醉效果感到滿意。術中預防性鎮靜,給予鎮痛藥使用,可有效防止恢復期術后躁動的發生。
綜上所述,氣管插管靜脈麻醉與七氟烷吸入麻醉均可用于手術短小、操作簡單的舌系帶成形術。保留自主呼吸的七氟烷吸入全麻,面罩誘導,鼻罩維持,輔助少量局部麻醉,操作簡便,蘇醒迅速,不良反應少,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