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斕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膿血等。隨著現代飲食結構的變化與多樣化發展,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呈持遞增的趨勢。目前,臨床常采取免疫抑制劑、氨基水楊酸制劑藥物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的發展,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增加了治療的難度[1]。中醫理論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主要與情志因素有關,根據中醫辨證分型理論,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證型為肝郁脾虛證,因此,可采用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對患者予以治療,幫助患者調節肝郁脾虛,提高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文以本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診治的100 例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證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診治的100 例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50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31.25±5.74)歲。對比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為(31.22±5.3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3];②符合中醫肝郁脾虛證的臨床診斷標準[4];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5]:①急性爆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②合并心、腦、肝、腎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患者;⑤合并結直腸癌、缺血性腸病等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比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活動期1 g/次,3 次/d;緩解期0.5 g/次,3 次/d。研究組給予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配方為:18 g 黨參,30 g 茯苓,24 g 炒白術、醋白芍,12 g 陳皮,9 g 防風、炙甘草。針對腹痛嚴重患者加減配方為:15 g 徐長卿,24 g 醋延胡索;針對便血嚴重的患者加減配方為:30 g 仙鶴草,15 g 炒地榆、椿根皮;針對合并發熱癥狀的患者加減配方為:15 g金銀花,24 g 葛根;針對畏寒怕冷患者需要加減配方為:6 g 炮姜;針對大便次數增多的患者加減配方為:15 g石榴皮,10 g 訶子;針對便血嚴重的患者加減配方為:30 g 薏苡仁,18 g 敗醬草。活動期患者需要予以口服加灌腸治療,口服劑量為100 ml/劑,1 劑/d,分2 次服用;灌腸劑量為50 ml/劑,1 劑/d,睡前進行灌腸。緩解期僅予以口服治療即可。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分為腹瀉評分、膿血便評分與腹痛評分,評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為標準進行評定,0 分代表患者無癥狀、0~3 分代表為輕度癥狀,4~6 分代表為中度癥狀,7~10 分為重度癥狀。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為標準進行評定,顯效:患者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癥狀消失,無不良反反應發生;有效:患者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無效:患者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病情加重,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法檢測[8]IL-6、IL-10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腹瀉評分為(3.79±1.89)分、膿血便評分為(3.45±1.45)分、腹痛評分為(2.57±1.62)分,與對比組的(3.85±1.76)、(3.36±1.39)、(2.85±1.64) 分 對 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腹瀉評分為(2.03±1.45)分、膿血便評分為(1.34±1.52)分、腹痛評分為(1.32±1.03)分,低于對比組的(2.88±2.06)、(1.94±1.43)、(1.95±1.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顯效31 例、有效18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8.00%(49/50);對比組顯效24 例、有效18 例、無效8 例,總有效率為84.00%(42/50)。研究組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比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829,P=0.0144<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IL-6 水平為(297.45±20.28)pg/ml、IL-10水平為(36.14±6.31)pg/ml,與對比組的(296.97±21.67)、(34.97±6.11)pg/ml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IL-6 水平(196.23±25.28)pg/ml 低于對 比 組 的(209.45±21.35)pg/ml,IL-10 水 平(72.24±19.82)pg/ml 高于對比組的(52.75±12.66)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治療難度大、易復發的特征,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其主要與環境、心理、遺傳等因素有關。雖然西醫誘導治療的方式能夠有效抑制病情的發展,但缺乏長期適用性,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使用效果受限。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理論中屬于“痢疾”、“便血”等范疇,其主要辨證分型為肝郁脾虛,多由脾虛濕盛所致,因此需要采用疏肝補脾的方式幫助患者清熱利濕、益氣健脾。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以黨參、茯苓、炒白術、醋白芍、陳皮、防風、炙甘草等藥物為主,其中醋白芍的功效為行血和營;茯苓的功效為溫中行氣,清利濕熱;炒白術的功效為行氣導滯;陳皮的功效為健脾行氣、健脾開胃、理氣降逆等;防風的功效為勝濕止痛、祛風解表等;炙甘草的功效為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補益心脾等,諸藥合用可緩急止痛、燥濕止瀉,幫助患者理氣醒脾、化濕疏肝,有理脾引經、補脾益氣之功,可助患者調節機體平衡,改善腹痛、便血癥狀。且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來看,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能夠調節患者的神經介質與免疫細胞的關系,降低P 物質的釋放與結腸敏感性,改善IL-6、IL-10 等炎癥因子的表達,提高肝郁脾虛證患者腸道菌群的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腹瀉評分為(2.03±1.45)分、膿血便評分為(1.34±1.52)分、腹痛評分為(1.32±1.03)分,低于對比組的(2.88±2.06)、(1.94±1.43)、(1.95±1.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比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829,P=0.0144<0.05)。治療后,研究組IL-6 水平(196.23±25.28)pg/ml 低于對比組的(209.45±21.35)pg/ml,IL-10水 平(72.24±19.82)pg/ml 高 于 對 比 組 的(52.75±12.66)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張天涵等[10]的研究結論相近,證實了這一理論的臨床適用性,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在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證患者治療中有著良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炎性反應,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