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茹
直腸癌在臨床中屬于胃腸道腫瘤的范圍,目前直腸癌疾病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主要運用手術來治療結直腸癌疾病,腸造口術是直腸癌疾病治療的常用手術方式,該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患者在用腸造口術治療后,臨床需要對患者開展一定的護理干預,通過護理干預來確保患者在術后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本次研究對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護理,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進行腸造口手術治療的100 例直腸癌患者,依據患者在手術后運用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康復組與常規組,每組50 例。康復組中男26 例,女24 例,患者年齡34~75 歲,平均年齡(51.03±8.00)歲。常規組中男27 例,女23例,患者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0.89±8.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采取腸造口術治療;②患者可以對本次研究予以積極配合;③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精神存在障礙;②患者具有其他嚴重并發癥;③患者不能堅持全程參與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在臨床中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監測,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每間隔15 min 便對患者進行1 次血壓監測,密切關注患者呼吸、血壓與脈搏等體征是否恢復穩定,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之后,護理人員每間隔30 min進行1 次體征監測。康復組患者在臨床中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措施有以下幾點:①造口護理干預內容:護理人員在患者結腸造口處進行生理鹽水紗布條外敷,若患者外層敷料已經完全潤濕,則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幫助患者更換敷料,預防造口發生感染。護理人員需要定時清潔患者造口周圍皮膚,避免患者腸內容物與分泌液會對皮膚造成嚴重污染。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囑咐患者每天都需要對造口周圍皮膚進行溫水沖洗,可將滑石粉敷在造口周圍皮膚。如果患者出現糞便泄露的情況,患者需要及時擦洗皮膚,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進行衣服、床單的更換。②腸道灌洗護理干預內容:為了預防患者術后的排便排氣失去控制,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1 周內需要對其進行定時腸道灌洗。護理人員選擇患者晚餐后2 h 作為腸道灌洗時間,腸道灌洗液為生理鹽水,灌洗用量為500 ml/次。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灌腸中需要注意腸管插入力度,腸管插入時不可過度用力,避免患者出現腸穿孔的情況。同時護理人員能夠運用復方樟腦、易蒙停等藥物來讓患者的腸蠕動得到有效抑制,使得患者腸內容物的滯留時間可以得到有效增多,使得患者腸道可以吸收到更多水分與電解質,從而使得患者的排便次數得到合理控制。③疼痛護理干預內容: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期間需要注意觀察其表情變化,耐心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治療感受。護理人員對患者切口疼痛時間進行合理評估,并借助看電視、聊天、聽音樂等方式來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如果患者對疼痛的忍受力較低,護理人員能夠對患者運用鎮痛泵止痛。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在咳嗽時,需要用手輕輕壓住手術切口,以此確保手術切口不會因咳嗽用力而出現破裂。此外護理人員能夠將治療進展告知患者,使得患者能夠放松心情。④飲食護理干預內容:護理人員建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均衡飲食,在生活中多進食新鮮蔬菜與水果,確保患者大便能夠保持條狀,建議患者在生活中形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護理人員囑咐患者生活中需保持定時飲食,注意關注食物的衛生安全,進食時盡可能做到干性與濕性食物分開進食。同時護理人員囑咐患者不可進食大蒜、豆類、辣椒等食物,避免引起腸胃脹氣或刺激。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杜絕油炸食物、堅果等會導致便秘的食物。⑤生活護理干預內容:護理人員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盡可能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暢。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疾病完全康復后,可以適當開展生活與社交活動,患者能夠適當參與自行車、散步或慢跑等運動,通過運動來讓患者耐力得到有效增加。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日常沐浴中如何正確運用有底板的造口袋,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將防水膠布放在底板和皮膚接觸部位即能夠進行正常沐浴。最后護理人員囑咐患者在術后6 周內,應當杜絕提重物,建議患者在術后保持充足睡眠,以此提高術后康復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中存在有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積極用藥、堅持正確飲食以及造口護理等指標,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并發癥包括造口感染、造口脫出與造口周圍皮炎,并發癥發生率越高代表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越差。心理狀態評分主要借助SAS、SDS 來評估,評分高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康復組患者SDS 評分(41.05±3.70)分低于常規組的(47.59±4.25)分,SAS評分(38.26±4.51)分低于常規組的(49.69±2.6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8.207、15.451,P=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康復組造口感染發生率為2.00%(1/50),造口脫出發生率為2.00%(1/50),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為2.00%(1/50),并發癥發生率為6.00%(3/50)。常規組造口感染發生率為8.00%(4/50),造口脫出發生率為6.00%(3/50),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為6.00%(3/50),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10/50)。康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0%低于常規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37<0.05)。
2.3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康復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為(90.16±2.06)分,積極用藥評分為(91.25±2.18)分,堅持正確飲食評分為(92.46±2.09)分,造口護理評分為(92.16±2.14)分,均高于常規組的(74.21±1.04)、(75.42±1.08)、(73.12±1.10)、(72.15±1.12)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48.874、46.010、57.903、58.580,P<0.05)。
直腸癌的臨床定義為存在于人體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一種惡性腫瘤,直腸癌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肛門墜脹、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臨床癥狀[1,2]。腸造口術是臨床治療直腸癌疾病的主要手術方式,手術過程中需要將患者的肛門切除,然后在患者腹壁上制作一個結腸造口,從而創建一個人工肛門,造口部位的血運、張力與營養情況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若患者在術后不注意保持良好習慣,患者可能會出現造口周圍皮炎、造口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術后康復。為了能夠讓患者在術后取得更好的康復,臨床能夠對患者進行一定護理干預[3]。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是在患者術后給予其基礎照料,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維持穩定水平,使得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得到一定保障。康復護理注重患者的術后護理細節,力求通過護理來增強康復效果。本次研究對直腸癌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康復護理內容包含有造口護理、腸道灌洗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與生活護理,造口護理可以讓患者的切口保持清潔,避免患者切口發生嚴重感染。腸道灌洗護理可以讓患者的排便排氣得到良好控制,使得患者腸道得到更好恢復[4]。疼痛護理可以讓患者的疼痛感得到良好控制,從而對患者康復有利。生活護理能夠對患者的術后生活做出一定指導,幫助患者在術后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5]。結果數據表示康復組患者SDS 評分、SA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0%低于常規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積極用藥評分、堅持正確飲食評分、造口護理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直腸癌患者在臨床中運用腸造口術治療可以取得一定效果,將康復護理運用在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