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芳
早產兒是指胎兒妊娠<37 周,目前早產兒的發生原因尚未明確,有研究表示,感染、應激反應、多胎妊娠、宮腔過度擴張等是早產的危險因素,產婦多表現出子宮收縮、陰道出血、羊水流出等表現[1]。研究指出出生1 歲以內死亡的嬰兒約2/3 為早產兒,早產兒機體發育不完全,身體素質較差,呼吸中樞、消化道未發育成熟,易出現呼吸暫停、營養不良等狀況。國內外有大量研究表示俯臥位在早產兒康復護理中具有一定優越性,俯臥位體位下,早產兒潮氣量增加,提高胸廓協調性,有利于維持呼吸頻率正常,改善氧飽和度。而在仰臥體位下早產兒膈肌受壓迫,氣道阻力較大,肺功能受影響,以增加呼吸暫停風險。同時早產兒的胃容量較小,胃腸道的蠕動能力較弱,喂養后容易引起反流、誤吸。而俯臥位下早產兒膈肌不受腹部內容物壓迫,氣道阻力下降,動脈血氧分壓及胃腸道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為此本研究俯臥位干預在早產兒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 例。納入標準:①早產兒胎齡<37 周;②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②存在敗血癥;③存在肺部疾病。對照組男57 例,女43 例;日齡0.5~1.0 d;胎齡28~37 周;體重0.98~2.52 kg。觀察組男58 例,女42 例;日齡0.5~1.0 d;胎齡28~37 周;體重0.99~2.53 kg。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早產兒置于保暖箱內,予以靜脈營養、血糖監測、維持器官血流灌注、早產奶喂養、氣道護理等措施;存在呼吸暫停表現則予以咖啡因治療;吸吮能力較弱則鼻飼補充;取仰臥位,將頭部擺放于正中位,頭轉向一側,雙足自然擺放,膝部彎曲,頸部下方無支撐物,每隔2~3 h 更換一次體位。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俯臥位干預,早產兒在喂奶后30 min 取俯臥位,將其頭顱抬高,保持15°傾斜,并偏向一側,需左右交替。上肢上舉,下肢屈曲,呈蛙狀位。軟枕墊于胸腹。每隔2~3 h 更換1 次體位,交替保持仰臥位,俯臥位保持16~20 h/d。早產兒取仰臥位,護理人員手部涂抹嬰兒油,搓熱雙手,順時針按摩腹部,撫觸頭面部、腹部、四肢、手腳心等處。取俯臥位,護理人員并攏手指撫觸背部,以脊柱為軸,自上而下推開。期間觀察早產兒體征狀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早產兒呼吸暫停次數、呼吸暫停持續時間、奶量、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新生兒正常心率范圍為110~160 次/min,血氧飽和度正常范圍為97%~100%。早產兒常見并發癥包括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肺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暫停次數、呼吸暫停持續時間、奶量、心率、血氧飽和度對比 觀察組呼吸暫停次數為(3.12±0.65)次、呼吸暫停持續時間為(19.42±1.49)s、奶量為(26.17±2.49)ml、心率為(126.12±17.20)次/min、血氧飽和度為(97.26±3.17)%,均優于對照組的(5.40±0.30) 次、(22.47±1.45)s、(17.74±3.18)ml、(108.32±18.44)次/min、(82.18±5.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1.848、14.670、20.872、7.059、25.436,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肺炎發生率分別為3%(3/100)、2%(2/100)、3%(3/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10/100)、9%(9/100)、10%(10/100)、4%(4/1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31、4.714、4.031、4.082,P=0.045、0.030、0.045、0.043<0.05)。
早產兒胎齡不足,器官組織未發育成熟,難以適應外界環境,相對于足齡新生兒來說,早產兒死亡率更高。據統計我國早產兒每年出生數量接近200 萬,位于世界第二位。提高早產兒護理質量有利于改善其預后,提高早產兒存活率,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在部分發達國家的早產兒護理中通常采用俯臥位,同時也有部分研究表示俯臥位能夠提供早產兒生理優勢,值得大力推廣。
劉慧[2]研究認為早產兒護理中最常見風險為呼吸暫停,而這是由腦干呼吸控制中樞發育不完全引起,呼吸暫停易引起缺氧,導致神經功能受損,嚴重者甚至存在死亡風險,該研究采取俯臥位護理,早產兒肺容量增加,肺通氣改善良好,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更低,呼吸暫停持續時間更短,且心率與血氧飽和度均處于正常狀態,劉慧的研究證實了俯臥位干預在早產兒護理中的優越性。俯臥位對呼吸系統存在影響,早產兒呼吸調節功能較差,存在呼吸暫停和呼吸窘迫,在俯臥位體位下早產兒肺順應性與動脈氧分壓更好,增加潮氣量的同時提高了胸廓協調性。有研究證明在俯臥位下,早產兒腹部運動較仰臥位更輕微,胸廓參與呼吸更多。同時俯臥位具備更多生理益處,俯臥位下早產兒活動更少,呼吸規則,有利于安靜睡眠;俯臥位下胸廓協調性較好,提高了呼吸效率,早產兒肋弓不存在內陷,降低肺擴張風險;在該體位下肺部通氣分布趨于均衡,血流灌注無垂直分布,氧合改善狀況較好。新生兒呼吸方式以腹式呼吸為主,最主要呼吸肌為膈肌,在仰臥位體位下早產兒膈肌受腹內容物壓迫,膈肌活動代償性增加,呼吸不協調。長期處于仰臥位會導致膈肌疲勞,作功下降。處于俯臥位下早產兒膈肌呼吸功能受影響較仰臥位更少,而心率、血氧飽和度也更穩定,血氧結合增加,呼吸引起的能量消耗降低,胸廓與腹肌之間的聯合運動更加協調。因此俯臥位能夠改善早產兒的肺功能,且已有研究證實俯臥位能夠增加早產兒的通氣量、潮氣量,改善肺順應性,降低氣道阻力。肺炎是早產兒的常見并發癥,而該疾病對早產兒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脅,該體位能夠改善肺炎早產兒的肺功能[3]。同時俯臥位也對早產兒胃腸功能存在影響,這是因為俯臥位胃排空效果更好,早產兒消化功能更強,且在該體位下肺通氣更優越,降低了胃食管返流風險,避免了返流物的吸入,同時血氧分壓的改善也有利于糾正胃腸道缺氧、缺血,恢復其功能。
王勁樺等[7]分析俯臥位的干預效果,認為早產兒呼吸能力較弱,而傳統仰臥位不利于改善其呼吸工作,在其研究中觀察組經俯臥位干預,早產兒呼吸暫停例數、次數、氧療時間、住院時間均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且臨床療效更好。該研究證實了俯臥位干預能夠加快康復速度,改善早產兒生活質量。這一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呼吸暫停持續時間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閆春梅[8]研究指出體位干預在鼻飼喂養早產兒護理中,對早產兒生命體征有一定影響,俯臥位早產兒在喂養后的不同時間心率、血氧飽和度改善明顯,且顯著優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閆春梅研究成果達成一致,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呼吸暫停次數為(3.12±0.65)次、呼吸暫停持續時間為(19.42±1.49)s、奶量為(26.17±2.49)ml、心率為(126.12±17.20)次/min、血氧飽和度為(97.26±3.17)%,均優于對照組的(5.40±0.30) 次、(22.47±1.45)s、(17.74±3.18)ml、(108.32±18.44)次/min、(82.18±5.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1.848、14.670、20.872、7.059、25.436,P=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觀察組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肺炎發生率分別為3%(3/100)、2%(2/100)、3%(3/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10/100)、9%(9/100)、10%(10/100)、4%(4/1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31、4.714、4.031、4.082,P=0.045、0.030、0.045、0.043<0.05)。由此可見俯臥位干預提高了康復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康復護理中采取俯臥位干預有利于降低呼吸暫停風險,維持心率、血氧飽和度穩定,提高早產兒飲奶量,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