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8月24日博鰲,在騰訊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全球電競運動領袖峰會上,騰競體育的CEO金亦波先生宣布了LPL聯盟接下來的發展規劃,包括為聯盟化發展持續蓄力的財務公平規則。
在演講里,實施這一規則的目的有三個:首先是軟性限制賽訓支出,控制俱樂部的支出增長速度;其次是征收奢侈稅,提升競技水平;最后則是讓選手賽訓和榮譽掛鉤,保障選手利益。
財務公平規則不禁讓人想到NBA聯盟已經使用了30多年的“工資帽”制度。于是,解讀、探討工資帽是否適合電競成了熱門話題。然而,在筆者看來,在細微處落筆之前,有一個命題是需要先擺明了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討論工資帽的機制以及在聯盟里運作的效果才有實際的意義。
說不上什么時候,電競已經悄悄進入了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時代。
舉個例子,2016年之前,面對韓國在《英雄聯盟》上的強勢崛起,當時國內戰隊的應對是買選手;后來,我們又經歷了買教練的時代;經歷了拆解運營戰術打造自己戰術的時代。
這意味著,我們曾經認為好的選手會主宰比賽,后來變成了優秀的選手和教練的組合;如今,幾乎大部分人都清楚,選手、教練、以及戰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競技體系。這個競技體系才是最重要的。
認知的改變是跟著分工一起進行的:過去我們只有選手,后來有了教練,有了分析師。如今,我們不僅有主教練,還是助理教練,不僅有分析師,還分為戰術分析師、數據分析師。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競產業都是莽荒的。過去十年里,我們把電競缺失的部分一個又一個補了回來。
除了賽訓體系外,在賽事上,職業聯賽、次級聯賽、大眾賽事,我們先是在不同圈層搭建了一個又一個賽事體系,為不同“等級”的參與者提供舞臺,然后試著連接它們。
在內容制作上,2008年的時候,一個人身兼數職是常態,而如今,一個賽事執行團隊堪比一個配置完全的“劇組”。
在商業化上,聯盟化之外,沿著分工的邏輯,產業鏈被切成了越來越多的環節,不管是結構,還是利益的流動與分配都越來越清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電競而言,細化與分工是必經的成熟之路。而在這個過程里,一個新的,潛在的難題跳了出來。
也許,當補全某個環節時,我們可以孤立地思考;現在,我們必須聯系地發現、解決問題。因為這些環節是連在一起而且彼此影響的。
今天我們不談其他例子,就圍繞著財務公平規則展開。
如果用“工資帽”類比財務公平規則,那么一個直觀的反應一定是頂級選手的“零散分布”。不管工資帽具體的規則怎樣,其結果一定是NBA聯盟不希望球隊走入球星儲備的軍備競賽,平衡球隊之間的實力。
直觀的表現就是俱樂部在轉會市場上的預算被整個聯盟的收入“固定”了,每一筆花銷都要精打細算。
沿著這個思路,當把財務公平規則放在電競產業里時,我們會發現沖突最明顯的例子。從2016年開始,電競俱樂部在引援上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軍備競賽的困境。
當時的賽訓體系遠不如今天完善,翻一翻那時甚至更早之前的比賽就會發現,不止《英雄聯盟》,所有的MOBA類項目都遵循一個原則,只要能合作,三路打崩對手就是真理。

對俱樂部而言,如果能夠買到所有的頂級選手,組建一支銀河戰艦,那最好不過了。巧合的是,就連選手之間的配合問題,在短時間內也可以用高薪解決。
但很遺憾,當勝利與否取決于隊伍里頂級選手的數量時,軍備競賽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因為頂級選手也好,明星選手也罷,這些都是擺在臺面上的資產——沒有人能夠雪藏一位優秀的選手。
在一個趨勢向上的市場里,這些優質資產的價格自然節節攀升。這也是為何2016年的時候,俱樂部和直播平臺合作引援的原因——預算攀升地過快,總要找人一起分擔。
復盤傳統體育,不管是瓜迪奧拉為梅西打造的偽九號戰術,還是丹東尼為太陽隊打造的七秒快攻體系,這些例子都指出了賽訓體系的重要意義——比個人能力更強的,是選手和戰術體系之間良好的化學反應。
甚至賽訓體系可以培養出優秀的隊員。這也是MOBA類項目近兩年在比賽里呈現出的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說到這兒我們就可以給出一個相對確定的結論了:看似作用在選手身上的財務公平規則,實際上同時作用于整個賽訓體系。
不管財務公平規則的具體細節是什么,這都是對整個LPL俱樂部們賽訓體系的一次考驗。在接下來的引援上,在決定勝負的因素上,如果選手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必然出現的結果就是俱樂部想方設法繞過規則,繼續高價引援。只有當教練組起到和選手同等的作用時,財務公平規則才可能發揮作用。
繼續把視角放寬些,成熟科學的賽訓體系只是居于中心的一部分,其他部分的缺失以及引起的連帶反應一定會阻礙財務公平規則發揮期望的作用。
比如NBA球迷口中轉會歷史上的神來之筆,這些交易都不是俱樂部所為,而是體育經紀公司的杰作。俱樂部實際上只是提供了預算和需求,如何操作是體育經紀公司的事兒。再展開了說一點,選手取得成績后,如何獲得經濟回報,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體育經紀公司的運作。
如果俱樂部遵從了財務公平規則,那么誰來決定這筆預算的分配呢?畢竟選手的身價與其說自己決定的,不如說是轉會市場上俱樂部們的博弈決定的。在NBA的賽場上,體育經紀公司是精于此道的老手,在電競的賽場上誰來扮演這個角色呢?
而且,財務公平規則指向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整個體系的利益分配和透明度。
提起工資帽就不得不提BRI(籃球相關收入),提起BRI就不得不提NBA那一套繁瑣的利益分配制度。在這個制度里,哪些收入屬于BRI,屬于聯盟;哪些屬于俱樂部是非常明確的。
這些數字外人可能不知道,但轉會市場里的參與者可是門清。這意味著,轉會游戲就像是德州撲克一樣。這也是為何我們前面強調交易博弈的原因。因此,一旦有人違反了規則,聯盟和俱樂部對其的懲罰也是有依據的。這件事放在籃球里和電競里,都一樣。
不僅如此,就像是只有固定了利潤才能預測收入和成本一樣。在聯盟這個組織里,工資帽是整體收入和分散成本的連接點。電競聯盟一直缺乏這個連接點,所以總是出現收入算大家的,成本算個人的的情況。這時,不僅對外人,對聯盟管理層而言,俱樂部的投入也是不透明的。

而工資帽和BRI之間簡單的比例關系可以反過來用收入控制住各家俱樂部的成本。哪怕這個比例大于1,也未嘗不可。因為他代表了一個極限,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極限。
因此,LPL聯盟是否擁有或準備構建出同樣細致完善的利益分配體系,這個才是重點。
如同標題所說,在這個牽一發動全身的時代里,財務公平規則因為涉及到了資本的流動所以影響著LPL聯盟運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討論的點也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
但重要的是,在糾結于規則里的比例和細節之前,要先看看體系本身有沒有規則生存的空間。對LPL而言,對國內的其他電競聯盟而言,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然,我們希望聯盟里的每位參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那時,財務公平制度可能就成了無關痛癢的存在。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當年的工資帽如此,現在的財務公平制度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