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通過對高考作文的不斷關注和研究,對于今年的備考,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除了讀、寫能力,還應特別關注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關注應用文體寫作,情境要明晰。
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四種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讀、寫能力我們一直從未落下,讀整部名著、讀多篇文章、寫日常隨筆、寫規范作文,但是聽、說能力的考查我們好像很受局限。近幾年,高考作文越來越體現“聽、說、讀、寫”并重的特點。無論是2015年的書信,還是2019年的辯論稿、慰問信,抑或是今年的讀書會發言稿都要求考生先會聽,聽清具體要求;再會說,符合具體情境,表述準確,說得到位,透徹易懂。這就要求我們在2021年高考備考中注意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力求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寫出能聽懂、說得透的考場佳作。
二、作文備考要全面、要深入,避免押題式備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毫無爭議的關鍵詞。網上關于新冠疫情的素材鋪天蓋地,所以學生們的作文備考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加之2008年5月汶川地震,6月就出現在高考作文題中,所以學生們篤定今年作文必考疫情。一部分同學只積累疫情素材,只關注疫情消息,作文備考太片面。高考不回避熱點,是的,疫情,高考確實涉及了,在古文閱讀的情境中;同時高考作文也涉及了——大義、責任擔當,只不過光圍繞“疫情”寫,不懂具體材料情境要求就可能偏題。
三、作文備考要多關注“立德樹人”的任務目標,立足當下新時代對新青年的要求,同時著眼歷史素材,挖掘傳統文化寶庫。
2020年的高考I卷作文題,選取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君臣之間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無論是鮑叔薦相,還是管仲輔佐公子糾時曾經想置齊桓公于死地,或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他們都是以責任為先、以家國為重的典范。這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逆行而上的白衣戰士,甚至我們每個為抗擊新冠疫情做出努力的國人是一樣的。這個作文還可以從胸懷博大、不計前嫌等角度立意,但是無論哪個角度都離不開中華民族閃耀的大“義”,離不開“立德樹人”的精神要求。
今年作文命題目的顯然是想讓學生在感受歷史,品評任務時,環顧當今,對照現實,思考個人和國家發展重大問題,并引導考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動力。該作文的內涵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是緊緊相連的。這和我們高考“培根鑄魂,彰顯立德樹人導向”的目標任務也是高度契合的。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備考時,必須不斷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要求,同時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努力在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養料。
四、作文的結構必須清晰,思路要明確。
作文閱卷中,老師需要幾十秒甚至十幾秒完成一篇作文的閱卷任務,所以,作文結構清晰、思路明確是學生拿到不錯分數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考生下筆之前必列好提綱,寫好分論點,最好寫出段首句。
我們還須注意:題目要有設計感,合理恰當的引用能給作文增色,要鍛煉提高論證語言的說服力。在立意準確的前提下,做到以上備考建議,寫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將不是奢望。正所謂任重道遠須策馬,風正舵穩好揚帆。愿同學們科學備考,風勁揚帆,直達高考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