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美居民消費出現顯著下滑。由于中美兩國在應對疫情方面采取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所區別,居民消費復蘇路徑存在差異。即美國抗疫政策直接補貼居民,且低利率帶動房地產市場火爆,美國零售快速反彈,4月觸底、6月便回正,9月7.1%的增速,甚至超過疫情之前。而中國前期抗疫措施更傾向于支持企業,二季度經濟便出現“V型”反彈,全球領先,但供給端恢復快于需求端,消費復蘇相對滯后。與此同時,美國消費需求旺盛,亦有溢出效應,在美國國內供應鏈受阻背景下,對華進口明顯提速,三季度中國出口超出預期,對美國出口是主要提振。
疫情之下,中美兩國應對疫情的財政刺激有所差別,導致兩國居民消費在恢復節奏上存在差異。
美國財政刺激方案更傾向于直接補貼,居民收入提升從而支持居民消費。疫情期間,美國財政采取了大規模的對居民部門的救濟措施,最典型的是3月下旬通過的規模為2.4萬億美元的CAREs法案,主要措施包括向居民發放一次性津貼,額外增加每周600美元的失業補助。
相比之下,中國消費回暖路徑有所區別。疫后“六保”政策更加傾向于“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積極財政更多從企業端發力。5月全國“兩會”宣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提高新增專項債額度,將預算赤字率提升至3.6%以上,新增資金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兩新一重”和抗疫相關支出。在此背景下,復工復產先行,隨著二季度國內經濟反彈,工業生產迅速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得益于企業經營活動修復,就業基本面穩定,收入預期好轉,8月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轉正。
展望后市,消費對兩國經濟復蘇可持續性甚為關鍵。從美國來看,消費強勁態勢能否持續,還需要受到如下因素左右:一是美國疫情控制情況。10月以來,美國遭遇第三波疫情,日新增確診病例平均達到春季第一波疫情高峰時的2.5倍;二是美國大選以及相應的刺激政策,特朗普在2萬億美元救助法案用盡之后,白宮一直推進“瘦身版”的財政刺激方案,而相比于特朗普,拜登認為美國經濟需要獲得更多的財政支出。在疫情未得到明顯控制的情況下,財政力度將直接影響未來消費。
相比之下,近來中國國內消費加速復蘇,這主要得益于疫后企業生產與經濟活動恢復,是在就業與收入預期穩定的背景下出現的,因此,消費的內驅動力或許增強。正如我們此前提到的,9月內需回暖,特別是消費明顯回升,預示中國經濟疫后復蘇已由供給端拉動的結構性復蘇向供需聯動的全面回暖方向邁進,或為四季度與2021年中國經濟反彈蓄勢。我們預測,四季度GDP增速或達6.5%,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徐麗鶴
西南財經大學 吳萬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孫楚仁
“誰的援助更有利于非洲工業發展:中國還是美國”
《世界經濟》2020年第11期
本文的研究有兩點政策啟示:一是中國對非援助有利于促進非洲當地技術進步,實現工業增長,最終促進非洲實現內生經濟增長,而美國和其他國際援助無此現象。為此,中國應繼續堅持參與全球經濟,堅持對外援助。二是不可否認,中國對非援助目前以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忽略了當地服務業發展,這可能是產生“負面評價”的關鍵因素。
本文建議中國在制定國際援助政策時,除了關心工業發展,同時也應重視對當地服務業的發展的援助。只有讓當地經濟形成服務業與工業協調發展,或者帶動服務業為工業發展服務,才更有利于非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11月23日-12月4日)
1? ?監管螞蟻
2? ?特朗普艱難告別
3? ?中國大陸芯片公司的現實生意
4? ?跨國藥企布局中國新生意
5? ?RCEP簽約:全球最大自貿區啟航
6? ?掃黑除惡常態化
7? ?及時打破剛兌信仰
8? ?重新認識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
9? ?華爾街和美國大選的探戈
10 博弈數據安全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