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盟恩 郭以安

富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 陳麗華
“人生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創造了多少財富,而在于是否給后人、給社會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將財富反哺用于紫檀藝術和文化傳承,這樣的人生更值得。”近日,在位于北京東五環的中國紫檀博物館中,已79歲高齡的陳麗華在接受《財經》專訪時如是說。她認為,藝術文化具有生命力和穿透力,作為“非遺”項目的紫檀雕刻工藝需要傳承。
如今,富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已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因此,這次難得機遇的對話,重在傾聽一位有著傳奇人生閱歷的和藹老人娓娓道來她那質樸本真的商業哲學,分享她的大道至簡的人生智慧。因為做事的內核,要回歸到做人,正如她手中的紫檀文化事業之核心,木格即人格,透過木中之王的紫檀木,它終究向我們啟示些什么。
中國傳奇女企業家、中國紫檀女王,是外界對陳麗華的兩個常見稱謂,也是定位她人生上下兩個半場的標簽。在前半場,以敢于吃苦、敢作敢為、兢兢業業的企業家精神,一手締造了多元化領域經營的富華國際集團。當她在商業成功之后,則將大量財富投入到她所鐘愛惦念的紫檀藝術和傳統文化方面,并以弘揚與傳承紫檀藝術文化為責任和使命,開啟了更為精彩的人生后半場。她把商業財富、文化藝術傳承、非遺文物保護和公益慈善融于一身,拓寬了企業家定義的傳統邊界,豐富了企業家這一標簽的全新內涵。
外界看來,陳麗華在商業上的成功毋庸置疑,但成功企業家的情懷更顯珍貴。她曾在2016年榮登中國女富豪榜首。在2020福布斯中國女性富豪榜單中,她位居第八,也是最年長的一位。而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她長期在弘揚傳統文化與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方面的投入和貢獻。正如她曾入選《時代》周刊“全球百名最具影響力人物”時對她的評價:“她的公司富華國際為她帶來了財富,但是真正讓她成功的卻是她對人的真正理解、她對教育和藝術的堅定奉獻,以及她對慈善事業的誠誠懇懇。”
本次專訪中,談及最想被外界關注的身份或標簽時,陳麗華說,“希望將中國紫檀文化傳承到全世界。”老一代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和企業家精神,在她身上得以彰顯。而她幾十年如一日在紫檀藝術文化領域和復制北京城門樓等方面所傾注的心血與情感,為她本人的企業家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解,亦為后人和社會留下難以估量的文化價值。
在她看來,這些藝術文化不僅有感染力,更有生命力,可以逾越歷史,穿透時間。只有得以保存傳承和弘揚,才能發揮它該有的價值。而于她本人而言,把財富反哺用于紫檀文化藝術傳承,為社會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人生更豐滿、更值得。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和滿清后代,長期情感的積淀和文化的積累,讓陳麗華對紫檀以及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情結。因此,在她成為成功企業家后,則開始將更多精力和心血投入到紫檀藝術和傳統文化承繼與創新方面。
于1999年陳麗華斥資2億元建成的中國紫檀博物館,距今已開館21年。在這座氣勢恢宏、占地近萬平方米的傳統古建筑博物館展廳里,陳列著她數十年珍藏及雕刻的近千件紫檀木藝術珍品,由此,中國紫檀博物館也被單士元、王世襄、朱家溍等老一輩故宮文物專家譽為“臥虎藏龍之地”。而作為中國首家規模最大,集收藏研究、陳列展示紫檀藝術于一體的專題類博物館,也為中國博物館界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而陳麗華本人,親身研學紫檀雕刻技藝至今已有45年時間。歷經歲月沉淀,在中國紫檀博物館開館至今的21年間,在她的帶領下,制作出無數紫檀珍品,紫檀雕刻工藝也得到搶救、保護和創新,紫檀藝術和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
同時,中國紫檀博物館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多年來迎接了眾多世界各地紫檀藝術愛好者和各國政要,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紫檀文化的重要窗口。紫檀文化之旅在世界多地巡展,以另一種藝術形式架起了國家文化交流的橋梁,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自2008年開始,憑著對傳統紫檀雕刻工藝的執著,以及作為一個老北京人心中對老北京城割舍不去的記憶,陳麗華又歷經十年時間率數百工匠,實地勘測,遍尋資料,用紫檀及陰沉木按照1:10的比例復建了老北京城“內九外七”十六座城門樓、十座角樓和十座廟,將深埋心底的“城門夢”變為現實,同時,也讓中國傳統古建筑文化得以在歷史文化長河中再次熠熠生輝。而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建一座“老北京文化園”,將這些老北京城門樓按照當年老北京城的格局擺放起來,向社會和公眾展示。
不可否認的是,陳麗華在商業領域所積累的財富為她投身紫檀藝術和傳統文化領域提供了資金保障。但是,在陳麗華看來,為后人和社會留下文化遺產,遠比財富遺產更值得,也更長遠。她說,“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遠遠優于過去,應該學會知足,如果單為后人留下物質財富可能容易致其不勞而獲,而只有精神財富才是人生價值的真正體現。”
因此,幾十年來,她將大量財力和精力傾注于紫檀藝術和傳統文化。其實在這一過程的背后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包括翻山越嶺于蟒蛇荒野的熱帶雨林中采購紫檀原料,排除萬難耗費十載寒暑精心雕琢城門樓,長年累月用匠心雕刻而留下雙膝傷痕等。陳麗華坦言,在從事紫檀事業的過程中付出很多,也被打擊多次,曾幾度消沉,卻從未想要放棄。
無論是心系紫檀四十余年,還是城門一夢十余載,陳麗華在紫檀文化領域所傾注的心血,也讓這些艱辛完成的紫檀珍品顯得彌足珍貴。鐘愛紫檀木多年,陳麗華也發現,紫檀亦透露著沉實穩重、堅如磐石的錚錚骨氣,正所謂木格即人格。
“紫檀木作為木中之王,永遠不會死,它可以熱脹冷縮,而紫檀做的家具或其他物件經百年而不腐,依舊完美如初,可以穿越時間限制向世人訴說不同時代的故事。”陳麗華認為,做人也應該猶如這樣的品格,吃苦耐勞,堅韌沉實,可以做到與時間賽跑。
陳麗華是當之無愧的企業家,卻不是一個沉溺于商業成功與金錢財富之人。多年來,她以商業反哺文化與公益,投入于耗資巨大、非營利性的紫檀博物館和紫檀制作,她認為“這樣的人生才值得”。
2011年,紫檀雕刻正式入選為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2019年11月,中國紫檀博物館獲得紫檀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陳麗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將商業和文化進行恰當地融合,突破商業領域的局限和范疇,拓展和豐富了企業家的層次,賦予了企業家精神全新的內涵。同時,她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企業家的人文情懷和獨特的商業之道。
但她也毫不諱言,作為老一代企業家,相較于年輕企業家而言,在掌握現代科技、智能商業等方面確實有著差距。而這緣于每一代企業家身上都有著鮮明的不同時代印記。年輕企業家更擅長商業科技的靈活運用,敢于顛覆、創新和突破,而老一代企業家身上背負的則更多是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反映在企業經營方面,是商業之道的純熟、厚重與穩健。
縱觀陳麗華豐富多元的人生履歷,盡管她在商業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但作為紫檀藝術文化的真正守業人,她的匠心、她的熱忱、她的投入,以及她的身份也終將感染著更多人。因為文化與藝術不僅有感染力,也更有其生命力,可以鑿穿時間,歷久彌新。
因此,雖已年近八十高齡,但在陳麗華看來,文物回溯往事,藝術讓人年輕,她仍舊是“藝術文化領域中的潮人”,她希望“將紫檀藝術代代傳承下去,也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至全世界”。這條路上,她愿意添磚加瓦,也更期待薪火相傳,承繼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