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

傅高義對中日關系的未來表示樂觀。在他看來,通過努力,中日雙方能夠實現“政暖經熱”,發展出更密切、更務實的關系。圖/中新
“我喜歡日本,也喜歡中國,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對《財經》說,“在改善中日關系方面,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
在這種責任感的驅使下,八年前傅高義開始研讀了大量有關中日關系的文獻資料,最終完成了《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他以中日兩國朋友的身份,向人們介紹中日兩國1500年深刻而復雜的關系。秉筆直書,不偏不倚。
日前,89歲的傅高義接受《財經》專訪,暢談中日交往的歷史和現實。這位熟諳中日兩國語言、文化和社會,久享盛譽的中國與日本研究的社會學家說:“半個多世紀以來,我作為對兩國都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研究兩國歷史,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
在傅高義看來,長達1500年的歷史上,中日關系的主流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兩國關系比人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
雖然現在中日關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傅高義毫不諱言中日關系仍然存在障礙。他指出,“中日關系的諸多情緒歸根結底來自對歷史的看法,除非處理好由歷史問題造成的情緒反復,否則兩國關系很難建立在一個更堅實、穩定的基礎上。”
“通過向本國國民提供更完整、更準確的歷史敘事,以及對當下的兩國關系進行更持平的講述,兩國可以避免讓歷史造成的問題繼續惡化。”傅高義向中日雙方都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兩國可以幫助國民更好地了解中日間長期的、互相交織的歷史,以此方式承認彼此學習的程度之深,并呈現彼此合作的正面經驗。”
傅高義對中日關系的未來表示樂觀。在他看來,通過努力,中日雙方能夠實現“政暖經熱”,發展出更密切、更務實的關系。
《財經》:作為一個學者,您是因為什么會想到要寫一本關于中日關系歷史的著作?
傅高義:2010年至2011年間我寫完《鄧小平時代》,當時正是中日關系變得糟糕和危險的時期。作為哈佛學者,我的主要責任是幫助美國人了解中國和日本。我喜歡日本,也喜歡中國,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在改善中日關系方面,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
我知道,中日兩國間存在一些基于歷史的嚴重問題,兩國人民對歷史有著復雜難解的感情糾葛。如果不先討論歷史,就無法對中日關系有一個公允的評判。我寫一本中日關系歷史的書,將有助于兩個國家之間的互相了解。假如是日本人寫這樣的書,很多中國人不會看;如果中國人寫,很多日本人也不會贊成。我作為旁觀者,以比較客觀的第三方的視角來寫,相對客觀公允地來分析中日之間的歷史,可能更容易被兩個國家的讀者所接受,從而促進兩國的關系。
《財經》:1979年您出版《日本第一》,在日本引起轟動;2011年您出版《鄧小平時代》,在中國成為暢銷書。因此您寫中日關系歷史有很大的優勢。
傅高義:我不是歷史學家,主要是通過學習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來梳理兩國關系的歷史。為了解決中日關系,兩國都應該多了解對方的歷史,了解兩國交往的歷史。我想,在兩個國家里會有很多人想客觀地了解兩國交往的歷史。如果能夠幫助他們,我就達到目的了。
我深信,理解歷史,直面歷史,對那些愿意改善兩國關系的領導人是有用的。他們可以善用共同的文化遺產,一起來解決問題。
《財經》:回望過去的1500年,您怎么概括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
傅高義:長達1500年的歷史上,中日關系的主流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毋庸諱言,在唐朝、元朝、明朝,兩國打過仗,還有近代以來的甲午戰爭、侵華戰爭。但是無論中日之間的戰爭曾經多么殘酷,以1500多年的歷史長度衡量,那都是短暫的一瞬,絕對不足以定義兩國關系的全部歷史。
和戰爭比起來,兩國互相學習的歷史更長。從公元600年到838年,是日本人學習中國的高潮期。從文學到音樂,從儒學到佛教,從城市規劃到建筑藝術,日本全方位地學習中國文明的基本要素,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日本向中國學習是由政府領導的,有組織有計劃,帶來了本國文明的轉型。
《財經》:在歷史上中國一度忽視日本的存在。
傅高義:是的,中國樂于輸出文明,長期在文化和軍事上充滿優越感和自信。但是清朝末年情況改變了。中日關系發生了歷史性顛覆。
甲午戰爭,中國意外地敗于日本,從此開始正視日本。從那時起中國有兩次學習日本的高潮:第一次是自發的,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前,中國年輕人紛紛東渡,學習日本的現代化經驗;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以后到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財經》:改開開放前夕,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簽訂《中日友好條約》。
傅高義:鄧小平對改善中日關系的態度一直非常堅定。在中國與日本的交往歷史中,鄧小平是第一個踏上日本國土的中國領導人,他的訪日之旅開啟了有史以來中日關系最緊密的時期。訪日期間他說,盡管有20世紀那段不幸的歷史,但是兩國有過兩千年的友好交往,他愿意向前看,使兩國走向世代友好的未來。鄧小平的話,讓日本人大受感動。
鄧小平還說,要尋找當年徐福想找的“長生不老藥”,就是實現現代化的秘密。他明確地對記者說:“我們是個落后國家,需要向日本學習。”回國之后,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開始改革開放,日本也開始向中國提供資金援助,中國開始了新一波“日本熱”。
《財經》:中國政府組織很多考察團到日本參觀,通過日本了解和學習現代化。僅1981年,大約有250個中國科技代表團訪問日本。
傅高義:日本也派專家到中國指導建設。在1986年,中國一萬名外國專家中約有40%是日本人。1979年-1999年,日本所有雙邊合作的援助預算中約有56%都給了中國。對華援助有三類:用于健康、教育和其他基礎建設的補助款,用于發展基礎建設的貸款,技術援助。應該承認,日本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財經》:那么,您怎么評價中日之間的三次互相學習?
傅高義:在我看來,中日之間影響最大的、影響最深遠的,是這三次互相學習。兩個國家輪流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強國,塑造了對方的命運。兩國關系比人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以史為鑒,為了兩國利益,今后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合作。
《財經》:但是很難,因為甲午戰爭、侵華戰爭發生在近代,這些慘痛歷史讓中國人記憶猶新。
傅高義:歷史上有很多國家相互打過仗,包括日本和美國之間,但是戰后兩國合作良好。還有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在越南做了很多壞事,后來越南捐棄前嫌,和美國做朋友。“二戰”結束后,美國的許多大學都增開有關外國的課程,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國,學會和它們合作,有利于人們生活在和平中。
中國有句話說得很好,“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應該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歷史,雖然很難做到。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與日本發展友好關系,鄧小平努力建立兩國共同的文化基礎,中國觀眾有機會看到展示日本方方面面的電影電視,這對于全面了解日本、加強和日本的合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不過,從90年代以來,中日關系開始微妙起來。
《財經》:尤其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這對于中日關系影響很大。
傅高義:由于國家綜合實力與經濟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的相繼舉行,使得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異常高漲。而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強的焦慮感和失落感,因為明治維新以來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寶座被中國奪取。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兩國關系起伏不定,甚至一度高度緊張。
如果中日關系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嚴重后果。幸運的是,雙方都努力防止沖突失控,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事端。經過數年的克制和調整,雙方逐漸適應,并逐漸平靜了下來。令人欣慰的是,與八年前我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比起來,現在中日關系有了很大改善。可以期待,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將進一步改善雙方關系。

2020年10月25日,位于北京市的中國美術館展覽甄選中國美術館藏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共計100余件,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展示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異與同,進而探究兩者所反映的不同的審美趣味、心理訴求與民族精神。圖/中新
《財經》:關系改善的一大表現,就是中日兩國的人員往來越來越多。據統計,2018年日本政府發給中國旅客的簽證超過800萬份,來華的日本人超過268萬。
傅高義:這是一個好現象,現在中日兩國人民彼此間的聯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中國游客一般對日本印象很好,認為這是一個有秩序、干凈、禮貌的國度,和中國文化淵源很深。2017年的調查顯示,多達40%的受訪中國人對日本有好感。同樣,也有許多日本人到中國旅游,給中國很高的評價。兩國廣泛的文化共性成為互相了解的基礎。普通國民之間的頻繁來往,有利于加深互相了解,消除互相的、公開的敵意。
另外我也注意到,因為中國經濟下行,中國的企業家們開始關注日本當年如何走出泡沫經濟崩潰的困境的經驗,如何實現企業的轉型創新的做法,似乎開始出現了新一波的向日本學習的景象。
《財經》:在您看來,今天日本還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
傅高義:中日關系已經進入新時代,從近代以來主要由日本主導,變成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主導。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很大,但還面對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繼續向發達國家學習。比如全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覆蓋全民的社會服務安全網絡、轉型為消費導向的服務經濟、建立世界級的高科技部門,等等,日本都做的不錯。人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社會和諧度,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一。
從具體的方面說,社會是不是安定,犯罪是不是很少,老百姓是不是比較放松、有安定感?國民是不是比較團結,環境是不是比較干凈?去日本的中國游客都可以看得出,在許多方面日本都是一個值得學習借鑒的榜樣。
另外,日本在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也給正在崛起中的中國提供了一面鏡子:國家富強后,一旦支持軍事擴張的力量強大到無法約束時,最終可能會導向災難。
《財經》:您是否注意到,和政治交往比起來,中日民間交往、經濟往來要密切得多。
傅高義:在政治關系之外,兩國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現在的問題是,兩國能否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關系?
如果說,作為世界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是最重要的國家關系,那么第二重要的應該是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兩國必須搞好關系,我希望兩國找到更多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方式。
作為一個經歷過“二戰”的老人,我始終記得從那場戰爭中得到的教訓,那就是人們要生活在和平中,就要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平共處。作為戰敗國,日本從戰爭中獲得的教訓更深刻、也更慘痛。我相信,為了中國的前途和世界的和平,中國領導人會努力和作為鄰國的日本搞好關系。只有這樣,中日兩國的關系才能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