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摘 要:在新時代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學校管理、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是技工院校改革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闡述了推進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的意義及現實困境,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 治理能力建設? 多元主體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提出:“職業院校要依法制定體現現代學校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技工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技工院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推動強化技工院校的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進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的背景及意義
(一)時代背景:國家政策賦予教育治理的內涵和意義
在教育領域,治理的對象包含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類型學校及教育機構,技工院校的教育治理是教育領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大環境來看,系列教育發展重大利好政策的發布與出臺,教育頂層設計、制度標準、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都表明教育治理正在不斷地走向有序化、規范化、法制化。從教育的小環境來看,技工院校承載著培養技能人才的重擔,必須抓住機遇,提升學校的治理能力建設質量和水平。
(二)現實背景:對于構建教育治理體系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通知》,指出技工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發展現狀分析報告(2019-2020)》中的數據披露,廣東省共有職業學校444所、技工院校150所。這些數據表明,如果能夠提升技工院校的治理水平,對推進地區教育治理整體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治理意義:推進技工院校的治理比管理符合時代要求
治理和管理只有一字之差,二者目的都是為了充分調動和運用各類資源,保證組織架構的正常運作,從而實現組織架構的目標,但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治理比管理更注重相互協調與合作溝通,其主體也不僅僅局限于政府與學校,還包括學生、家長、社區、企業等。在教育治理過程中,參與的對象多元化了,治理過程也將會因為多方參與而能夠集合更多的智慧與思想,使得治理過程更為合理化,其決策與執行的有效性也會大大增強,從而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
二、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外部治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學校和家長的溝通不夠
從調查及訪談情況看,很多技工院校雖然設置了家長委員會,但實際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一些家長委員會成為形式化的機構,具體表現為家長普遍參與率不高,也很少會給學校的管理及發展建設提出意見或建議。在某技工院校開學時,很多家長就表示:“我們把孩子送到技工學校就是為了讓他學一門謀生的技術,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老師能夠教給孩子知識就可以了。”一些家長明確表示,自己對于學校的辦學與管理并不關心,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是孩子的安全與求學。
2.社區參與學校建設仍不足
社區建設與治理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各級政府也非常重視社區如何高效科學有序地推進治理能力建設工作。基于技工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導向,技工院校大多位于社區周邊。如果學校能夠聯合社區參與管理建設,將有助于大大推進學校的治理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隨著技工院校教師黨員和學生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有了新的進展。但是就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學校與社區并沒有建立起直接有效的合作關系。社區工作人員對于技工院校的認知就是培養技術人才,認為教師黨員或學生志愿者進社區也只是例行完成精神文明考核任務。有教師表示,學生的實踐幾乎都是在校內或者合作企業里完成,與社區合作很少。
3.學校和企業合作有限
技工院校的一大辦學特色就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但是從目前校企合作的效果看,校企合作在學校辦學水平提升和學生素養強化方面發揮的作用依然有限。首先,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大多數停留在學生技術的提升上。其次,校企合作范圍有限,很多企業的工種不能夠全面覆蓋技工院校設置的專業。比如汽車類企業主要是面向汽車和機電類專業的學生,并不能覆蓋畜牧獸醫、園林設計、老年養護等學校設置的其他專業;即便是熱門專業,由于專業不對口,在校企合作上所能體現的對學校全面促進性的管理建設作用也有限。最后,現有產業還不能均衡地支撐技工院校的專業發展。比如新興的物聯網、3D打印的市場還不足以吸納全部在校的技工院校學生。
(二)內部治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學校的管理建設中,師生是重要的角色。但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師生往往很少參與學校的管理。一是教代會沒有發揮監督職能。在學校里,大部分教師都處于教學一線,其精力都放在教學與教研中,對于學校管理與治理有心無力。二是學代會流于形式。學代會是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但技工院校缺乏學代會相關制度。在學校中最活躍的依然是學生會、校團委等學生自治組織。而這些組織的學生也往往將精力投入到校園文化活動建設中,對于學校的管理與治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完善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一)重構外部治理環境
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打開校門,歡迎學校治理的多元多方主體參與到學校治理與管理中來,創新開放辦學的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學校發展建設的內涵與水平。
1.學校要引導家長積極參與辦學治校
技工院校要幫助家長增強參與學校發展建設的意識,讓家長意識到不能僅僅把孩子“放在學校讀書”,而是要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的治理能力建設中,讓孩子從“放在學校讀書”到“在學校成長”。家長也應與學校共同構建良好的家校協商機制,建設完善家長委員會,一起為學生的良好成長獻計獻策。
2.學校應聯合社區打造校社合作體
一方面,技工院校可以走訪周邊社區,聯合社區完善學校的設施建設、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豐富學校辦學形式。另一方面,社區人員可以利用技工院校的師資和設備開展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提升社區就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讓學校與社區實現服務功能與教育資源的整合,達到合作共贏。
3.學校與企業深化合作實現產學一體化
要深入推進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就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實現產學一體化,讓企業走進學校、讓工程師走上講臺。通過企業參與學校辦學,學生可以提前了解企業對學生技能的需求,在學習中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畢業后進入企業時能更快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校企合作深化了,學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畢業生就業質量上去了,學校的發展建設自然會上一個臺階。
(二)優化內部治理體系
1.制定規劃和確定方向,形成學校治理愿景
通過組建包括技工院校領導、家長、師生、社區代表、企業人員等多元主體共同組成的系統,民主參與,集體協商、決策、執行、監督和改進,促進治理主體形成共識,生成學校發展的共同目標愿景,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統一學校規劃與發展方向,以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領學校更好地發展。
2.建立健全法規機制,加強學校依法治理
技工院校要高度重視制度和法規建設,大力推進科學辦學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學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重視經費管理,保證學校發展建設中經費支出的合理合規;重視使用考核項目化,制定教學、教研、財務、基建、信息化、校企合作等各類管理辦法。此外,還應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對學校各類工作進行內部審計,進一步強化對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監督,有效防范廉政風險。
3.完善監督體系和制度,促進學校監督治理
授權不等于棄權,授權之后更要加強監督。要推進技工院校治理能力的建設以使其更為科學、有效,健全完善監督體系和制度必不可少。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由黨政聯席會、教代會、家委會、學代會、社區委員會、企校監督委員會等各類機構或組織組成的監督系統,創建具體可行的監督規則和監督制度,對學校辦學治校行為進行具體有效的監督。同時,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監督評估,提出促進學校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
4.堅持匯聚師生力量,引導學校民主治理
技工院校要推進治理能力建設,創新學校管理方式方法,必須重視匯聚師生力量。通過不斷完善民主議事機制,重視發揮師生主體作用,堅持和完善黨代會、教代會、學代會等制度,為師生謀利益,為師生辦好事。建立健全校領導及校領導班子接待日等制度,暢通師生參與民主管理的渠道,通過面對面與師生交流,第一時間搜集師生對于學校發展的意見與建議,不斷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5.構建信息化智慧校園,推動學校高效治理
如今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技工院校必須重視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重視將信息技術融入校園管理和教育教學。一方面,智慧校園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構建學生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質量監督評價體系,推行教育教學的網格化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和完善智慧校園OA辦公系統和智慧學習平臺,推進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6.提升師生的文化歸屬感,帶動文化治校
好的學校都有著屬于學校本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技工院校要走出學校治理變革的新路子,提升學校的治理能力,還需要創造具有濃厚治理氛圍的校園,從思想上感召師生對學校管理和學校治理的重視,從文化上引領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和治理,從實踐上帶領師生共同塑造充滿治理氛圍的校園文化。當校園文化形成意象化、具體化、行動化的特點時,就能凝聚技工院校師生的愛校治校之心,從而提升師生的文化歸屬感,帶動文化治校。
四、小結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建設制造業強國“三步走”目標,同時也賦予我國職業教育新的使命。技工教育既要在教育教學上順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主動作為,培養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素質制造業人才,又要在管理治理上積極探索,不斷構建完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學校治理新格局,進一步提升技工院校的治理能力,這樣才能不斷為我國制造業強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牛晉山.以治理促轉型發展[N].中國教師報,2020-3-12(12).
[2]邵國成.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治理能力建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8).
[3]馬電.高水平高職學校現代治理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81).
(作者單位:廣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