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瑤
摘 要:本文基于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的成就,分析目前存在的制約因素,從完善專業標準、完善服務機制與激勵機制、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四個維度,探討了提升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助力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等職業院校 國際化發展 提升策略
一、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現狀
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在擴大國際化發展規模、探索國際化合作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交流合作平臺以及創新國際化發展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天津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合作項目不再是單一的政府合作,而是逐漸轉變為校際合作、企業與學校合作和大類專業之間的合作,如西班牙、德國、日本政府同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之間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的合作項目,德國政府、德國汽車制造廠商同天津職業大學和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中德職業教育汽車機電合作項目”,以及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學校與不同國家、不同專業開展的“魯班工坊”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順利開展,天津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得到迅速推進。
二、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國傳統的技術投入正在向產出轉變。技能型人才是中國制造業的主力軍,企業和社會急需熟悉國際產業發展、掌握世界領先技術的工業技能型人才。中等職業院校需要了解國內外市場,技術教育要瞄準高端尖端科技,搭建技術人才和國際人才培養平臺。與高等教育和高職院校對比,目前天津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存在以下幾方面制約因素。
(一)出訪費用高
出訪費用高是學校與學生反映的主要問題之一。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大多數是農業戶口,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一般,以1~2周的出國學訪交流為例,即使在學校補貼或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學生個人承擔的交流費用(主要用于國際往返航班和住宿等方面)在1~2萬元,這對于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的學生來說很吃力。
(二)交流平臺少
相較于天津高等職業院校的政府合作、學校與學校合作、學校與企業合作以及大類專業之間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的多樣性,天津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平臺少之又少,基本還處于政府合作階段,僅有少部分中等職業院校逐步與國外職業院校建立了友好的交流合作關系。因此,天津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規模與交流深度還遠遠不夠,亟待改善。
(三)學生年紀小
目前,天津市中等職業院校的學制分為3年制和5年制,學生在校時的普遍年齡偏小,不少學生在出訪交流時還是未成年人。所以關于出國交流學生的集體活動和安全問題,既是家長關心又是學校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在交流過程中一定要有成年人參與保護學生。特別是在國內外均有關于未成年人的保護法,對學生的集體活動等均有特別要求,尤其是在組團出國訪問期間。
(四)語言基礎弱
很多中等職業院校都反映學生不能使用外語(主要是英語,個別學校有韓語、日語等其他語種)與國外師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從小學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普遍存在英語聽力弱、開口難的情況。相比于日常口語,在專業交流和合作方面的語言困難更大,目前中等職業院校涉及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很少,導致學生在專業方面不能開展深度交流。
三、提升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水平的有效路徑
對于中等職業院校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國家一直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其國際化發展也逐漸由單純地引進國外先進職業教育資源轉向提升自身影響力,輸出優秀職業教育資源與引進先進經驗并舉。提升我國職業院校國際化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接國際,完善專業標準
完善專業標準是提升我國中等職業院校專業教育水平的關鍵。目前,我國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所以沒有形成統一的專業標準。但是,考慮到不同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可以參考不同發達國家的專業建設進程、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來制定和構建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區域專業標準。同時,要注意將國際先進技術、生產工藝、技術標準、產品標準、服務標準等核心因素與我國現有職業教育專業標準相結合,切不可完全脫離我國原有的職業教育專業標準。
(二)完善服務機制、激勵機制
針對上文所述天津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存在的制約因素,建立中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中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經驗尚淺,很多活動都是臨時開展,沒有規劃和具體實施辦法,在諸多事務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政府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出臺相關服務機制,提供制度、安全、外事等方面的保障,相信能夠促進中等職業院校進行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出訪費用高是中等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顧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制定完善的獎學金制度和資助方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和學校可以借鑒高等院校交換留學生的獎學金制度或資助方案,完善中等職業院校的相關制度,將國際交流納入獎勵或自主范圍,吸引更多優秀中等職業院校學生參與國際交流。
(三)提升國際影響力、競爭力
“魯班工坊”項目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并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建設目標和創新示范的指導下,為天津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開辟了新窗口。“魯班工坊”項目向泰國、埃及、馬達加斯加等國家輸出我國優質的資源,為這些國家研制專業技能教材和課程標準,提高了他們教師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水平。“魯班工坊”為相關國家職業教育實現國際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同時,天津中等職業院校一直都在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希望能夠通過技能大賽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通過這10年的辦賽情況來看,確實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隨著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天津與上海作為中等職業院校國際化專業試點的地區,引進了各種類型和形式的國際競賽活動和項目。例如,為了從比賽項目和賽制的角度實現國內競爭與國際競爭之間的直接聯系,將世界技能大賽與天津市技能大賽結合起來。通過國際競爭,希望提高國內中等職業院校所辦技能競賽的國際化水平。
(四)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職業教育事業永恒的課題,目前中等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隨著教學改革和課程更新的推進,參與國際交流對教師在思想站位和知識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隨著國外教育資源和專業知識的輸入,教師更應該用國際化的視角審視自己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國外的信息更好地教授學生,從理論知識的講解者轉變為具有實踐經驗技能的實踐者。中等職業院校應為年輕教師搭建平臺,提升年輕教師的專業英語知識和國際行業標準認知,并讓他們將這些國際化元素融入日常的課堂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密切溝通、共同進步,在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學能力。
四、小結
以國家和政府的鼎力支持為基礎,中等職業院校可以與產業緊密聯系起來,從教學模式改革到共商實訓基地建設,從教學交流到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從學生出訪交流到互派學生出國留學,將中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推向更深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延,王博,張超.天津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的經驗、問題與提升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4).
[2]熊建輝.我國教育國際化最新進展與宏觀形勢——新時代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與創新路徑思考(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2).
[3]王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促進高職教育國際化——高等職業院校“雙高”建設過程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9(6).
[4]蘇文萱.“魯班模式”的探究與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 2018(4).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