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陜西省為研究對象,在建立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陜西省2010-2018年間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2010-2018年間,陜西省城鎮開發強度指數整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增長了1.78倍,年均增長13.65%;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增長了0.43倍,年均增長4.6%。②在耦合協調發展方面,陜西省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發展狀況經歷了兩個階段,即由期初磨合階段的勉強協調發展到期末協調階段的良好協調。綜上,在研究期內,陜西省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狀況呈現良性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城鎮開發強度;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資源環境承載力涉及的學科和方法眾多,國內學術界圍繞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相關的研究[1-4]。本文以陜西省2010-2018年間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城市開發強度為研究對象,在構建城市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協調度模型,綜合分析城市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時序特征,判斷不同時期陜西省城市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發展類型,以期為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意見。
1、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1)標準化處理。本文利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分別進行處理。
(2)評價指標權重。不同指標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在對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
(3)綜合指數。在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和確實權重之后,可計算城鎮開發強度綜合指數(Ui)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Uj)。
(4)耦合度。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存在正向的支撐作用和負向的束縛作用,兩種作用相互交織,因此可以用耦合度來表明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互影響的強度。公式如下:
公示中:C為耦合度,取值范圍在0-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耦合度越高;Ui和Uj分別代表城鎮開發強度綜合指數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取值范圍均在0-1之間,數值越大,表明其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越高。
(5)耦合協調度。盡管耦合度可以表明兩者相互影響的強度,但無法反映其相互之間協調發展程度的高低。因此引入了耦合協調度模型來進一步分析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發展程度。公式如下:
公式中:T為發展度,即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協調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取值范圍在0-1之間,值越大,表明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程度越高;α、β是待定系數,在本文中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均為0.5。
本文在參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城鎮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程度劃分等級。
1.2 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從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從人口聚集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土地擴張程度和社會投入水平四個方面選取了11條評價指標。
2、結果與分析
2.1 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分析
由表3可知,2010-2018年間,除了2015年出現下降以外,研究期內陜西省城鎮開發強度指數由2010年的0.2938上升到2018年的0.8175,年平均增長13.65%,整體上呈現出一個起點較低、發展速度較快的趨勢。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10-2015年間,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由2010年的0.4138上升到2015年0.6647,年平均增長9.94%;但自2016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0.6647下降到2018年的0.5932,年平均下降3.72%。在研究期內,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呈現出先波動上升、后持續下降的趨勢,說明陜西省整體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不夠穩定。
2.2 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度
研究期內,陜西省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度由2010年的0.5948上升到2018年的0.8398,除了2015年有小幅下降外整體上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與耦合度的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基本上處于協調階段。根據耦合協調程度等級劃分表,可將城鎮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度劃分為兩個階段:2010年,研究期初的耦合協調度為0.5948,屬于磨合階段;自2011年開始,耦合協調度已上升到0.623,進入了協調階段的初級協調等級,至研究期末已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0.8398,達到了良好協調等級。
3、建議
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綜合協調城鎮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之間也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揭示其內在機理,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癥下藥。未來一段時間,陜西省城鎮化進程可能會進一步提速,面臨的城鎮化加速對資源環境的脅迫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對此建議如下:
(1)完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從制度建設上根本解決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的難題,需要政府部門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既要解決制度不完善的問題,也要解決監管力度不嚴的問題,更要解決處罰力度小、違法成本低的問題。
(2)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三方面入手,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實現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結論:
本文以陜西省2010-2018年的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研究對象,分別建立了城鎮開發強度評價指標體系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對兩者的耦合協調度進行客觀真實、綜合全面的分析評價,得出結論如下:
(1)研究期內,城鎮開發強度指數整體上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呈現先升后降趨勢;2010-2016年間,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高于城鎮開發強度指數,屬于城鎮開發程度滯后型,但在2017-2018年間,城鎮開發強度指數反超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屬于資源環境承載力滯后型。
(2)在城鎮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協調方面,由期初磨合階段的勉強協調發展到期末協調階段的良好協調。
參考文獻:
[1]劉凱,鄒薈霞,任建蘭,等.中國城鎮化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耦合關系演變[J].生態經濟,2017,3(9):126-129.
[2]牛方曲,孫東琪.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中國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模擬[J].地理學報,2019,74(12):2604-2613.
[3]余茹,成金華.2003~2017年京津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于熵權法的13個城市面板數據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2:109-115.
[4]吳大放,胡悅,劉艷艷,等.城市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0,35(1):82-94.
作者簡介:
孫亞偉(1991-),男,河南鄧州人,碩士,助理工程師,從事土地開發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