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摘要】為滿足人們生活和工作需求,建筑形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并且建筑質量不斷提升。在我國建筑行業發展過程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建筑企業在建筑建設時,會考慮建筑的建設成本,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前提下,采用多種建設技術減少投入,以便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多種技術發展過程中,裝配式技術成為建筑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深入分析裝配式建筑與傳統建筑存在的差異,為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傳統式建筑;造價
裝配式建筑是生產企業根據設計圖紙,在企業生產建筑構件,然后將構件運輸至現場,施工企業按照圖紙內容組裝構件。在裝配式建筑建設過程中,施工企業無需采購建設材料,并占用的建設區域較少。此外在建設過程中,只需專業的人員,通過操作設備即可進行構件組裝,整個建筑建設速度較快,工期較短,無需投入更多的資金。與傳統建筑相比,裝配式建筑在建設時間、建設技術以及成本等方面體現出較大的優勢。
1、裝配式建筑
現代建筑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許多建筑構件在生產企業進行生產,其中主要構件如下,一是裝配式混凝土構件、二是鋼構件、三是木構件,上述構件全部為預制結構。生產企業在制造預制結構過程中,會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規范生產,具體流程如下,一是標準化設計流程、二是工廠化生產流程、三是裝配化施工流程、四是信息化管理流程、五是智能化應用流程。上述流程可以提升裝配式建筑的建設速度,并且每個流程均會受到嚴格的監督和管理,保證每個環節符合建設標準。
裝配式建筑在發展過程中,二戰后期作為發展的起點,歐洲國家在戰后面臨重建的任務,通過制造預制構件,組建成裝配式住宅,一方面使建筑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滿足人口增長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歐洲國家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秩序。
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速度較慢,與歐洲國家發展時間相差超過三十年。在上世紀五十年中期,我國開始發展裝配式建筑,但是當時缺乏先進的技術,導致裝配式建筑速度發展較慢。此外我國積極發展混凝土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在成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使建筑領域忽視裝配式建筑的建設價值。在我國建設低碳環保可持續社會過程中,為減少自然能源的使用,并且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我國正在逐步恢復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我國在2013年頒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已經將裝配式建筑作為重點發展對象,要求裝配式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形成產業化和標準化的發展模式,要求建設規模形成產業化、設計過程標準化、建筑施工統一化等。我國許多地區正在積極進行裝配式建筑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形成示范區域,作為建設裝配式建筑的參考依據,促進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在2016年我國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要求在今后的十年時間內,裝配式建筑占總體建筑數量的30%,進一步推動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日趨完善,逐步提升裝配式建筑在我國建筑領域的發展地位。建筑企業獲得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支持,已經投入較多的技術進行裝配式建筑研究,將研究的成果用于生產實踐,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善裝配式建筑,使裝配式建筑滿足我國發展需求。
2、傳統式建筑
我國傳統建筑在發展過程中,建筑結構全部由鋼筋混凝土組成,根據鋼筋混凝土的特點,傳統建筑在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多項工作,包括搭建腳手架、安裝模板、綁扎鋼筋、混凝土澆筑以及后期養護等,上述工作進行的同時,還應做好建筑周邊環境的調整,包括地下管線調整、交通調整等。我國傳統建筑建設技術較為成熟,以建筑結構現場澆筑技術為例,施工企業綁扎好鋼筋、安裝好模板后,開始進行混凝土現場澆筑。運用現場澆筑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使建筑具備較強的抗震能力。但是使用現場澆筑技術,在前期鋼筋綁扎、模板安裝等環節,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員,在施工中人員會承受較強的壓力,導致人員在施工中經常出現問題,致使建筑結構存在質量和安全隱患。此外在現場澆筑過程中,還會受到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環境溫度較低,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如果溫度較高,會使混凝土出現許多裂縫,導致建筑結構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3、裝配式建筑與傳統式建筑對比案例
以某建筑工程為例,進行裝配式建筑和傳統建筑的對比。該建筑設計高度小于100米,屬于高層建筑,每層設計的標準高度為2.9米,建筑結構采用剪力墻形式,保證建筑主體的穩定性。
在建筑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人工費、二是材料費、三是措施費。在人工費中,采用傳統方式進行建筑建設時,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4-5工日,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300-350元;采用裝配式建筑,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36工日,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20元。在材料費用中,傳統建筑的鋼筋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45-50kg,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85-208元;商品混凝土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35-0.4立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60-185元;砌體隔墻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15立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39元。裝配式建筑鋼筋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50kg,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208元;商品混凝土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4立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99元;砌體隔墻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15立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90元。在措施費中,傳統建筑工程量指標不含人工費模板,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40-180元;模板材料費用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3.5-4平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30-35元。裝配式建筑工程量指標不含人工費模板,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235元;模板材料費用工程量指標為每平方米0.95平方米,單價指標為每平方米13元。通過上述費用對比,裝配式建筑造價成本要高于傳統建筑造價,為降低造價成本,我國應實施多種措施,降低裝配式建筑構件的生產成本,并加大建設技術的投入,有助于促進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裝配式建筑過程中,通過與傳統建筑進行對比,及時發現裝配式建筑在發展遇到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實施解決措施,一方面降低裝配式建筑構件的成本,并且采用多種技術,提升構件的靈活性,增強裝配式建筑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對裝配式建筑行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裝配式建筑發展速度,為裝配式建筑建設提供更多的條件,使裝配式建筑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楊闖,劉香.我國裝配式住宅現存問題及應對策略分析[J].建筑技術,2016,(4).301-304.
[2]湯健.淺談混凝土裝配式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優勢[J].綠色環保建材,2019,(9).197,200.
[3]王俠.裝配式住宅與傳統式住宅建造成本比較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