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琰
摘要:協同理論是由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其主要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協同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協同效應、自組織原理以及伺服原理三部分。將該理論用于高校的聲樂教學演唱中,對提升演唱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基于此,探究協同理論應用于聲樂演唱教學中的理論基礎、明確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該理論的必要性,對挖掘聲樂演唱教學中的“協同效應”和具體表現具有重要理論指導。
關鍵詞:協同理論? 聲樂演唱? 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3-0099-04
“協同”也可被稱為“協和”,協同效應主要是指協同作用下產生和引發的結果,無論是在千差萬別的自然系統還是社會系統層面,協同效應一直貫穿其中,這種作用可以使系統的臨界點發生質變,使系統由無序轉變為有序。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將高校聲樂演唱教學看作是一個子系統,從它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將聲樂演唱教學劃分為“教”和“學”兩個系統,從教學成效產生機理層面理解,聲樂演唱教學可以具體劃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將協同理論應用于聲樂演唱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一、協同理論應用于聲樂演唱教學中的理論基礎
(一)系統理論和協同理論
系統論是一門研究社會系統本質以及特征等綜合規律的學科,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系統,可以是一個子系統,也可以是一個母系統,比如生態系統具體是由人物、植物、動物以及若干微生物等各個獨立的系統構成,人體作為一個系統其本身又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構成。協同理論主要研究系統各要素之間或者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協調和合作的關系,進而揭示系統的內在進化動力。“協同導致有序”這一基本原理是研究人類社會各系統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將其應用于聲樂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以上理論的指導,聲樂演唱系統教學這一理論體系的有序建設需要具體分析該系統蘊含的各個子系統,明確如何通過加強子系統的關聯優化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最終發揮“1+1>2”的效果。
(二)生理理論和心理理論
進行聲樂演唱需要充分調動個體的各個器官和功能,其中個體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影響著最終的演唱成效,生理和心理只有共同發揮應有的效能才能促進演唱的成功。生理理論是一門研究生命個體身體機能的系統性學科,對聲樂演唱者來說,對其生理的研究可以具體從整體、器官以及細胞等系統進行著重分析,生理學的內容還涉及關于人體的血液、排泄系統、能量代謝、消化吸收、生殖系統等多種知識,因此對于人體生理系統的研究必須在科學的辯證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利用聯系、發展和矛盾的觀點去探究人體功能。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生物心理規律的綜合學科,這主要包括心理內容和心理形式,心理內容隨著個體的生活環境產生變化,個體的心理形式具體體現在心理過程和心理個性等方面。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協同理論的必要性
無論是自然界、植物界、動物界還是人類,各個系統都在有效運行的狀態中,充分說明了協同理論的有效應用是“協同產生有序”的具體體現。存活在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物體通過同種生物體之間的競爭以及自生體內各部分的協同合作促進自身的發展。要使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協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系統的開放性;二是組成系統的子系統內部的非線性作用;三是系統中漲落現象的存在,滿足以上條件對本課題研究運用該理論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高校聲樂演唱教學系統
聲樂演唱教學系統中的“教”和“學”是其主要組成部分,這兩個子系統的有效配合對聲樂演唱的效果起著直接決定作用。在實際教學層面,聲樂教學演唱的效果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理論知識、藝術修養、綜合素質等;學生的認知能力、智力發展、個性差異等。在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和協同配合下整個演唱教學才算最終完成,這個過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情感,學生的學習態度等都是開放性的具體表現,因此聲樂教學系統是開放性的。學生應積極主動向教師請教學習,教師也應言傳身教,用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二)聲樂教學系統的子系統
聲樂演唱教學子系統之間存在極強的非線性作用,其非線性主要是指全方位、多層次、多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聲樂演唱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共同發力,演唱過程中應用的發聲技巧也是重要武器,整個演唱過程的完成需要人體綜合利用聲帶系統、呼吸器官以及語言等協同完成。這些系統主要在人體大腦皮層的支配下進行,因此演唱者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對最終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的生理系統、心理系統、“教”系統、“學”系統等各個子系統具有很強的非線性作用,“感覺”這一心理活動的最終形成就是各個子系統之間非線性作用下的產物。因此,聲樂教師只有做到真正理解學生、深刻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實現提升學生音樂演唱水平、增強學生闡釋音樂作品的能力。
(三)高校聲樂演唱教學系統的漲落
漲落主要是指事物的隨機起伏和波動,系統內部蘊含的各個子系統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各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運動可以隨時引起其平均數值的變化。在整個系統中若漲落幅度過小,那么其漲落變化就不能得到各個子系統的響應,較大幅度的漲落是促進系統結構不斷調整和有序運行的重要動力。漲落現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聲樂演唱教學過程中,比如聲樂演唱中的“教”系統中,漲落現象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水平的差異、教齡的差異等;“學”系統中,主要體現在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學生受環境影響其演唱水平存在波動,還有不同學生存在心理特征差異等,這些具體表現是聲樂演唱教學產生協同效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實踐環節,聲樂教師有必要強化教學組織能力,增強對漲落現象的掌控能力,保持開放思維,然后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實現聲樂教學“教”與“學”的協同。
三、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協同效應”
(一)“呼”與“吸”的協同效應
聲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的“呼”與“吸”是調節氣息的重要表現,只有兩者協調統一才能促進演唱的最終成功。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學習者存在對呼吸理解不足、難以控制呼吸節奏、不能合理釋放呼吸氣息等問題。針對以上出現的各種問題,采用正確的呼吸方式、適當調整呼吸節奏、合理控制呼吸過程中的橫膈肌對抗力,可以使聲樂演唱者的演唱氣息更加穩定、更具有支撐力。
(二)技巧與情感之間的協同
在聲樂教學演唱中,技巧和情感都是演唱者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在整個演唱過程中情感的釋放將影響演唱者的氣息表現、聲色表現以及聲樂感染力,只有融入情感的演唱才稱得上是一種音樂藝術。若是將歌唱技巧作為歌曲的重要成分,其最終的演唱結果只能是聲音美妙但缺乏靈魂。聲樂演唱家只有將飽滿而又豐富的情感融入其中才可以使整個演唱過程有血有肉、活力無限。因此,實現技巧和情感的協同才能最大程度展現音樂作品的魅力,促進音樂藝術的完美呈現。
(三)緊張與松弛之間的協同
聲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緊張、放松等狀態,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表現實則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聲帶越緊、音調越高,越容易導致整體肌肉處于十分緊繃的狀態,在聲帶處于緊張狀態的同時,下巴等關節將處于一種非常放松的狀態。在演唱者呼氣和吸氣的過程中,呼氣的肌肉群和吸氣肌肉群將呈現出協調運行的狀態,但也會存在相互排斥的現象,這種對抗力可以使整個歌曲充滿活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用后半身發力和唱歌,運用后半身的張力使全身肌肉合理把控,達到緊張和松弛狀態的相互協調。
四、協同理論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在協同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學者將高校的聲樂教學看作是一個整體系統,其中蘊含的子系統之間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關系,子系統只有在自覺服從整體系統的情況下才能最終使整體系統產生最大的功效。根據協同理論的指導,聲樂演唱教學系統中具體包含“生理”協同、“心理”協同、“生理和心理”協同、“教”與“學”的協同等幾個方面。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生理”協同
將聲樂演唱看作是一個大系統,那么演唱者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演奏者只有充分掌握自身的生理結構、人體功能以及特點才能促進整個演唱過程順利完成。從生理學的研究視角出發,聲音主要由人體的聲帶發出,在整個演唱中人體既充當一個演奏樂器同時也是主要的演奏者,如果缺乏對自身整體特點的了解,那么演奏者不可能擔當好“人聲樂器”這個重要角色。總體而言,演唱是一項具有生理特點的活動,是個體在人腦的統一指揮下,結合呼吸、發聲、語言等多種器官的共同配合最終完成的。大腦和諸多器官的組合便是人體的主要生理系統,在該系統中神經系統主要擔當“指揮者”的角色,而發聲和呼吸等器官主要擔任“執行者”的角色,各個系統之間通過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推動整體系統合理有序。
(二)高校聲樂教學演唱的“心理”協同
高校的聲樂演唱教學不僅是演唱者生理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其心理活動的重要表現,并且心理活動主要伴隨整個演唱過程并同時影響整個演唱行為,心理學這一理論主要研究人體的心理變化過程、心理狀態以及心理個性等。在聲樂演唱教學中,若是將聲樂演唱者的心理看作是一個整體系統,那么其自身的認知活動、情感、意志、想象、思維以及氣質等都是其主要組成的子系統。結合協同理論的基本原理,學生只有做到合理把握自身的心理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分析,才能最終促使心理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協同合作,實現整體效能的最優化。比如聲樂教學演唱中心理狀態是“心理”協同的重要表現,心理狀態著重指個體在特定環境下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性,在某些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合體產生的緊張、煩悶、猶豫、專注等現象都是其重要的心理狀態表現,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產生的應激反應著重體現在演唱者全神貫注、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聲樂表演上。
(三)高校聲樂教學中“教”與“學”的協同
高校的聲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主要通過“教”和“學”兩個子系統的相互聯系和協同達到為高校培養聲樂人才的目標。聲樂教學中“教”這個系統具體包含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學”這一系統具體包含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認知能力等。高校的聲樂教學是一門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傳授學生學習技巧、增強學習者藝術創造力的重要學科,因此更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協作、互相配合,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心理合作,即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示范、講解和傳授,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來促使學生掌握聲樂技巧和聲樂素養,最終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演唱習慣,提升演唱能力。
(四)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生理”和“心理”的協同
從系統論的層面出發,聲樂演唱教學主要包括生理系統和心理系統兩個子系統,系統與系統、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聲樂教學系統的生理系統和心理系統也存在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并且兩個系統是演唱者演唱過程中同時產生的。首先,在高校的聲樂演唱中心理系統指導生理系統,人腦是個體心理活動的重要載體,心理活動是人腦的重要機能,演唱者正確的心理活動有利于指導其生理機能的合理運動,演唱者只有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才能促使自身充分發揮想象力開展藝術創作;其次,聲樂演唱中演唱者的生理和心理應該協調發展,演唱者若是只有正確的心理或是只有完善的生理機能,就不能將演唱效果發揮到最好,正確的演唱過程就是將生理系統和心理系統進行完美融合的過程。因此只有樹立思辨的眼光,將聲樂教學看作一個整體系統才能促進生理和心理兩者的協同轉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高校聲樂演唱教學的研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唱生理、演唱心理等方面。基于“協同理論”的指導,將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對深刻理解聲樂演唱的基本內涵,最大程度挖掘其中蘊含的規律,促使該演唱教學發揮到最大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的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改善教學方式、調整教學模式、密切結合協同理論的指導,以此促進聲樂學生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馮珊珊.協同理論視角下的聲樂演唱教學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9):155-157.
[2]支慧.基于協同理論下的聲樂演唱教學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7):383-384.
[3]郝愛珍.聲樂演唱中“協同效應”初探[J].品牌(下半月),2014(22):258.
[4]范勇冠.聲樂教學中協同理論探究[J].戲劇之家,2015(11):69.
[5]劉麗娟.聲樂演唱教學中的協同理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劉麗娟.論協同理論運用于聲樂演唱教學的可行性[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05):121-122.
[7]楊玲,岳圣東.聲樂教學中的協同理論研究[J].大眾文藝,2014(0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