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劉 芳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體質指個體生命進程中,在先天遺傳因素與后天獲得的共同作用下表現出來的形態、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相對固定的特質[1]。不同體質的個體,表現出來的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發病與否、病情順逆、病后轉歸及預后情況均有不同。小兒體質的研究對于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康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小兒體質日漸成為一線工作者及家長們共同關注的話題。有關小兒體質的學術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靈樞·逆順肥瘦》:“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但中醫體質學說于20世紀7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近50年來,通過現代兒科醫家的研究與整理,小兒體質學說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并廣泛運用于科研與臨床,但其分類至今仍無統一標準[2]。
古代醫家關于小兒體質的學說,如“純陽之體”學說、“五臟有余不足”學說、“稚陰稚陽”學說、“少陽之體”學說等,都是闡述小兒的生理特點。
1.1 “純陽之體”學說 “純陽之體”學說源于我國第1部兒科學專著《顱囟經》:“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逼涓耪摽偨Y了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小兒陽氣較為旺盛,而陰氣較為衰弱[3],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幼科要略》中提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也有相關論述。
1.2 “五臟有余不足”學說 即心肝有余,脾肺腎不足,源于《小兒藥證直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盵4]明代著名兒科專家萬全在《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中總結:“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五臟有余不足”學說是在“純陽之體”學說的基礎上,從小兒五臟虛實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探討總結出的小兒體質的生理特點。
1.3 “稚陰稚陽”學說 起源于《靈樞·順逆肥瘦》:“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奔葱旱娜夤?、血氣均為發育不完全的狀態,陰與陽都是稚嫩的[5]。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總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的體質特點?!爸申幹申栔w”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純陽之體”學說,較為全面客觀地概括出小兒體質特點。
1.4 “少陽之體”學說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首次提出:“蓋小兒雖為少陽之體,而少陽實為稚陽,有若草木之萌芽,嬌嫩畏寒?!痹搶W說結合了“純陽之體”學說與“稚陰稚陽”學說,既提出了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陽氣充盛的生理特點,又體現了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臟腑功能不完善、易于感染外邪致病的病理特點。“少陽之體”學說較前更為完善,更能體現小兒體質特點[6]。
綜上,4種理論都是古代醫家從小兒整體體質出發,總結出的小兒體質的共同特點。但小兒體質具有個體差異性,不能一概而論,故現代小兒體質的研究應注重小兒個體體質的不同,以便于對個體體質進行防治與保健。
2.1 成人陰陽、氣血津液體質辨識與分類方法 現代醫學的成人體質分類指王琦教授在原有的七分法的基礎上進行增減,最終形成的廣泛受到國內學術界認可和高度評價的“九分法”,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基本類型[7],給臨床辨證、治療、預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是中醫體質理論體系的重要一環。然而,《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并不適用于小兒體質的分類與判定。小兒的體質生理特點與成人相比有較大的差異,同時年齡較小者由于對量表的認識及自身的表達能力的限制,導致無法對其進行客觀完整的數據采集,故現代醫家對于小兒陰陽、氣血津液體質的分類方法百花齊放,沒有統一的標準。
2.2 現代醫家對于小兒陰陽、氣血津液體質辨識與分類 馬融教授將小兒體質歸納為濕熱質、痰濕質、實熱質、氣郁質、瘀血質、不足質6種體質[8]。劉卓勛等[9]認為,中醫小兒體質的分類研究不能忽略環境、氣候等其他客觀因素,并且基于“九分法”將嶺南地區的小兒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氣郁質7種。陳立翠[10]將小兒體質分為正常質、陰虛燥紅質、陽虛遲冷質、痰濕黏滯質、氣血兩虛倦怠質、陽盛質6種體質。王力寧教授根據外感咳嗽兒童的不同表現將小兒體質分為正常質、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4種體質[11]。黃航宇[12]根據其臨床經驗,結合陰陽氣血的盛衰和五臟稟賦劃分小兒體質為均衡性體質、陰虛型、陽虛型、濕熱型、特異質5種。柴茂山[13]根據陰陽、氣血津液有余不足理論把人群體質分為6類,即正常質、燥紅質、倦質、遲冷質、膩滯質、晦澀質。馬書鴿等[14]對1000名廣州地區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中醫特色診斷方法,將小兒中醫體質類型分為平和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實熱質、特稟質。
由于小兒具有“純陽之體”“稚陰稚陽”等獨有特點,且其處于生長發育過程,因此小兒疾病的預防、治療、轉歸等都具有獨特性,小兒體質的不足性、變化性、調節性是成人體質所不具備的[15]。但小兒的體質分型可部分借鑒成人體質辨識分類方法。筆者通過閱讀研究小兒中醫體質相關文獻及平日跟隨導師出診學習,總結出以下觀點。
3.1 按陰陽體質分類 在按陰陽體質分類的文獻及相關研究中,小兒陰虛體質較為多見,而成人以陽虛體質與陰虛體質較為多見。由于小兒尚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機體代謝旺盛,對于水谷精微的需求較大,而其臟腑嬌嫩,脾胃對水谷精微的運化功能較低,無法向機體提供足夠的陰津,故常傷陰。“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理論也表明小兒具有易于陰虛的特點。
3.2 按氣血津液體質分類 在按氣血津液體質分類的文獻及相關研究中,小兒氣虛、痰濕、濕熱3種體質類型較為常見,不同于成人體質的血瘀、氣郁較多?!霸獨馕闯洹薄芭K腑嬌嫩,形氣未充”的小兒生理特點表明了小兒以氣虛體質較為常見。小兒脾胃功能不完善,臟腑嬌嫩,加之小兒自制力較弱,貪食生冷、肥甘厚膩之物,易生濕困脾,脾為生痰之源,日久則成痰濕體質。痰濕日久,濕濁內停,郁而化熱,且純陽小兒患熱病最多,故濕熱體質常見。綜上,小兒體質按氣血津液分類時,先天條件與后天環境因素均為氣虛、痰濕、濕熱體質常見的重要原因。
小兒體質的研究是中醫體質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醫師辨治小兒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對小兒的飲食、生活習慣、保健、未病先防也具有重要作用。兒童是人類的未來與國家的希望,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兒童健康指標的高低成正比[16]。而小兒體質與小兒的健康狀態密切相關,是小兒感受外邪后是否發病,發病后疾病發展的正順、走勢、愈后調理等的關鍵因素。針對小兒偏頗體質的干預手段是臨床工作者與中醫體質學研究者工作的重點,即將治未病思想與小兒中醫體質理論相結合,根據小兒不同體質,給予個性化的醫療保健,以提高其健康水平,是今后中醫兒科的發展方向。但目前未有一個公認的小兒體質辨識方法及對偏頗體質小兒的治療方法,今后應制定客觀的、規范的小兒體質理論體系與辨識分類方法,廣泛運用于小兒臨床辨證、預防的治療過程,制定針對偏頗體質的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特色療法,以及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的指南,從而加強中醫體質學在中醫兒科臨床治療與預防中的重要意義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