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磊,林 莉,林聞嬌,肖群文
(1.云南昆明姚氏婦科流派傳承工作室/昆明圣愛中醫館,云南 昆明650200;2.云南電視臺,云南 昆明650032;3.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650032)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疾病,好發于面部,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瘢痕等為主要表現。中醫稱痤瘡為“粉刺”“酒刺”等,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面瘡候》:“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經行面部痤瘡隨月經規律呈周期性發作,月月如期而至,經久難愈,影響美觀。
林莉主任是第1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姚克敏學術經驗繼承人,為姚氏婦科流派第7代傳承人,云南省榮譽名中醫,行醫50載,貫通中西醫理論。林莉主任治療經行面部痤瘡具有一套獨特辨證治療體系。筆者有幸師從林莉主任,繼承姚派學術思想及經驗,成為姚氏婦科流派第8代傳承人。現將林莉主任治療經行面部痤瘡的經驗介紹如下。
林莉主任提出,經行面部痤瘡屬“經期雜病”范疇,指女性在行經前3~7 d或經期顏面部出現痤瘡,多見于額頭、面頰兩側及唇周三角區,經后逐漸消退,并呈周期性反復發作,該病以青春期女子多見。經行面部痤瘡的發生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呈周期性發病。月經為胞宮周期性出血,故體內的氣血亦隨之發生周期性變化[1]。林莉主任強調,應注重女性月經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將經行面部痤瘡病因病機主要歸納為兩類。其一為血虛生風?!鹅`樞·五音五味》曰:“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薄峨s病廣要·身癢》云:“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绷掷蛑魅握J為,女子以血為主,經、孕、產、乳均以血為用,最易傷陰耗血。適值經行,陰血下注沖任,陰血亦虛,血虛生風,風動則癢,擾于腠理,搏于顏面肌膚,遂發經行痤瘡。其二為肝郁化火。姚氏婦科認為肝之疏泄失常,與女子病變關系密切,姚克敏老中醫經過多年的臨床總結,指出女子多見“郁火”之象,提出了“女子多郁火”的論點[2]。清·費伯雄《醫醇賸義·勞傷》載:“所欲不遂,郁極火生?!庇捎诮浶袣庋伦_任,沖脈氣盛,加之經前、經期易被七情所擾,以致肝氣郁氣滯,郁火油然而生,血熱風動,沖氣夾肝火上沖顏面,溢于顏面肌膚,發為經行痤瘡。
林莉主任指出,整體觀是中醫的理論思想基礎,是全面分析病情、指導婦科臨床辨證的重要方法。治療經行面部痤瘡時既要診察痤瘡局部,也要注重女性月經的特點及全身情況,才能抓住病機關鍵,準確辨證,取得更好的療效。
2.1 血虛生風型 癥見每值經前、經期面部出現一粒粒小丘狀突起,無色或淡紅色,可擠出乳白色液體或抓破可化膿成癤,皮膚瘙癢,頭昏乏力,月經量少,色淡紅,質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治以養血祛風。方用荊防四物湯合三豆飲。方藥組成:荊芥10 g,防風10 g,熟地黃12 g,當歸10 g,川芎10 g,杭白芍10 g,綠豆15 g,赤小豆15 g,黑豆15 g,甘草片6 g,蒺藜10 g,白芷10 g,地膚子10 g,白鮮皮10 g。方中四物湯補血調血,其中杭白芍為血中血藥,川芎為血中氣藥,以熟地黃、杭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辛香之品當歸、川芎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荊芥、防風祛風透疹,藥理學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抗炎作用[3];赤小豆補血;黑豆滋養健血;綠豆解毒排膿;生甘草調和諸藥;蒺藜、白芷、地膚子、白鮮皮祛風止癢。林莉主任從該病的病因入手,臨證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治療以養血祛風為主,不宜過用辛香溫燥之品,以免耗傷陰血。
2.2 肝郁化火型 癥見每值經前、經期面部出現數粒小丘狀突起,或成膿皰、色紅,瘙癢,口苦咽燥,乳房脹痛,尿黃便結,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稠,舌質紅,苔黃,脈弦。治以疏肝解郁,清熱祛風。方用丹梔逍遙散。方藥組成:牡丹皮10 g,炒梔子10 g,柴胡15 g,當歸10 g,茯苓15 g,白術10 g,杭白芍10 g,薄荷10 g,甘草片6 g,蒺藜10 g,白芷10 g,地膚子10 g,白鮮皮10 g。方中逍遙散疏肝、調肝、養肝,但其不足以平其火熱,故以丹梔逍遙散為宜,牡丹皮清血中伏火,炒梔子善清肝熱,丹梔逍遙散既可疏肝解郁,又加強了清熱涼血的功效。蒺藜、白芷、地膚子、白鮮皮清熱祛風?,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與促進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關[3],故能改善腎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逍遙散具有抗焦慮、抗抑郁,調節內分泌和平衡激素水平等作用[4]。全方體現了林莉主任治療該型痤瘡在疏肝解郁的基礎上,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學術思想。
患者,女,25歲,2019年9月15日初診。主訴:經前經期面發痤瘡3年?;颊呓?年來性情急躁,每于經前加重,煩躁易怒。既往月經周期28~30 d,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稠,經期6~7 d。末次月經2019年8月18日,月經將行,顏面已發痤瘡3 d,以額頭及面頰尤甚,色紅,感瘙癢,口苦咽干,乳房脹痛,小便色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中醫診斷:經行面部痤瘡,證屬肝郁化火。治以疏肝解郁,清熱祛風。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組成:牡丹皮10 g,炒梔子10 g,柴胡15 g,當歸10 g,茯苓15 g,白術10 g,杭白芍10 g,薄荷10 g(后下),荊芥10 g,蟬蛻10 g,蒺藜10 g,紫花地丁10 g,甘草片6 g。上方4劑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 mL。
2019年9月19日二診:月經來潮第2日,量多,色深紅,質黏稠,無血塊,額頭及面頰痤瘡稍減少,色紅,瘙癢減輕,已無口苦,仍感咽干,乳房脹痛明顯減輕,小便色黃,大便稍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上方加白芷10 g,綠豆15 g。繼服5劑。服法同前。
2019年9月24日三診:經行6 d干凈,顏面痤瘡大部分已消退,咽干明顯減輕,已無乳房脹痛,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質稍紅,苔薄微黃,脈弦滑。繼服上方4劑。服法同前。
以經前7 d至經凈后5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并結合心理輔導,面部痤瘡消失。繼續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語:該患者正值青春期,為經行面部痤瘡的常見發病人群。初診時,根據既往史、月經狀況、癥狀、面部痤瘡特征及舌、脈象合參,確診為經行面部痤瘡,辨證屬肝郁化火。林莉主任指出,恚怒憂思,郁結傷肝,肝失條達,沖脈隸于陽明而附于肝,經前、經行之時陰血下注沖任,沖氣偏盛,加之患者經前急躁易怒尤甚,以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郁火從生,血熱生風,溢于顏面肌膚發為痤瘡。治療時給予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郁,清熱涼血;荊芥、蟬蛻、白蒺藜、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二診時,痤瘡稍減少,仍感咽干,小便色黃,經色深紅,質黏稠,結合舌脈,患者癥狀減輕,說明辨證準確,證型不變,考慮熱象雖減但未消,故在前方基礎上加用清熱散結之白芷、綠豆。三診時,患者癥狀明顯緩解,該法治療有效,故守二診方繼續服用,并指導患者進行心理調節,調整生活方式,告知飲食宜忌,保持面部良好的衛生狀態,堅持鞏固治療,經過醫患的共同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經行面部痤瘡是一種經期常見病、多發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心身健康。目前西醫治療該病多以抗生素、激素類等藥物為主,短期內可緩解癥狀,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多[5],同時存在耐藥、停藥后反彈等不良反應。
林莉主任認為,該病雖然表現于顏面肌膚表面,但與月經、臟腑及氣血失調有密切關系,即“有諸內必形諸外”,臨證時既要觀察病變的局部發病特征,又要以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姚克敏老中醫常言:“最佳的治療效果,來源于最準確的診斷。而準確的診斷,來源于準確的辨證。故為醫者,必先明視、聽,察因果、析常變,而后斷證用藥?!闭莆张栽陆浀纳碜兓幝?全面分析了解病情,四診合參,靈活用藥,方能奏效。林莉主任指出,一般經行面部痤瘡多屬熱證、實證,但臨床觀察并非一概而論,亦有虛有實,不能一味單從清熱利濕著手,而應注意扶正,重視調整臟腑氣血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