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摘 要:開拓教育出版社特色發展道路,需要樹立“傳播文化、教化人心”的出版價值觀和“垂直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出版世界觀,充分認識到教育出版同專業出版、大眾出版之差異,以“出版定位、出版規模、結構效益、融合發展、系統方法”20個字作為一般方法,結合教育出版特點,形成專業的生產管理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創建圖書品牌、出版社品牌。
關鍵詞:教育出版 精品 生產體系
教育出版不會像專業出版那樣站在學術和文化的前沿,不斷發表令人興奮的學術發現,它也不像大眾出版那樣,牽引社會話題,激發消費風潮。教育出版構建的是特定讀者對象共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它是在國家育人方針指導下帶有強烈目標指向的出版。教育出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可能以流行為要務,以一時的暢銷為目的,而需要積累和沉淀;教育出版的知識性和科學性,要經過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確保準確無誤;教育出版有強烈的對象性,不同的讀者,如教師、學生、家長,需要有不同的出版策略,即使是同一類讀者,比如學生,不同的年級也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教育出版是從教育的角度進行內容加工、處理和傳播,具有課程化的鮮明特點。出版社精品化戰略的落實,應該是一個更大的系統工程,要從“出版定位、出版規模、結構效益、融合發展、系統方法”這20個字著手,牢牢把握國家的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自覺更新教育出版觀念。
一、堅守出版定位,實現垂直發展
教育出版的門類很多,從出版范圍上看,可分為面向學歷證書教育的出版和非學歷證書教育的出版;從圖書品類看,有教材教輔、教育理論讀物、大眾教育圖書;從閱讀對象看,有學生、教育工作者、家長等。單體教育出版社顯然不可能覆蓋所有的出版門類,因為無論是出版資質還是管理模式、編輯隊伍、營銷渠道都不能支撐全品類發展。如何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自身的優勢項目中去,以優勢項目帶動相關業務發展,鞏固并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生存發展的首要問題。
垂直化的首要問題是明確出版定位,要根據自身優勢選定讀者對象和專業發展方向:師范類大學出版社背靠大學,在教育理論出版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地方教育出版社比較貼近市場,有渠道優勢,是出版教輔和一般助學類圖書的主力軍;實力比較雄厚的教育出版企業可以研發國標教材、地方教材等。當然,垂直化不是只有單一門類,一個出版社完全可以同時切入幾個出版板塊,但首先一定要確定重點或主攻方向,形成核心出版范圍,在此基礎上作適當拓展,如果鋪得太散,出版社在讀者心中將沒有一個清晰的面目,專業化打造和品牌建設也無從談起。其次,要增強出版定力。定力意味著堅持出版定位,特別是在經濟效益或市場熱點面前要有足夠的堅守:符合出版定位又有社會效益的圖書,即使一段時間內經濟效益不明顯,也要下決心投入;不符合出版定位但屬于市場熱點的圖書,即使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也要學會取舍。
二、嚴控出版規模,推動內生發展
出版規模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年出書品種數,二是碼洋利潤。出書品種數考驗的是一個出版社的書號獲取能力、編輯加工能力,碼洋利潤反映的是一個出版社的印刷供貨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出版規模是由出版資源的稀缺性和出版能力的有限性共同決定的,即使符合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要和出版資源、出版能力相匹配。出版規模上貪多求全,出版品類不斷擴張,編輯、營銷、發行跟不上,極有可能帶來質量和庫存風險。在當前書號不斷收緊的大環境下,出版社應當擺脫以數量求增長的傳統思維,充分利用好存量資源,挖掘單品效益,增加暢銷書和長銷書的比重,實現碼洋和利潤的最大化,形成優良的產品結構、產品質量、產品數量、產品效益和產品維護。
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出版的地方在于,作為主要出版品種的教輔或一般助學讀物,一旦決定推出,一般來說都是全學科,甚至覆蓋整個年級段,這樣一來,對于出版社書號使用、圖書編校和營銷推廣都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出版社只有抑制擴張的沖動,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三、注重結構效益,提升出版質效
結構效益是出版社對符合本單位出版定位的圖書效益的追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在準確定位出版和良好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形成綜合效益,二是把符不符合出版定位作為檢驗效益有效性的標準。第一點要求出版社在進行出版定位時要充分關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體上不能帶來足夠的效益,比如劍走偏鋒、過于冷門,說明出版定位有問題。第二點在看待效益的時候要加上出版定位這一維度,既符合定位又有效益,自然可以出版,不符合定位又沒有效益,一般不能出版。但如果符合定位但盈利前景不明確,或不符合定位但有效益,事實上考驗著出版者能否堅守出版初心。
對于教育出版來說,教育理論類、大眾教育類圖書屬于符合定位但盈利前景不明確的品種,很多教育理論類圖書短期內肯定是虧本的,如果能成為常銷書,有可能取得兩個效益雙豐收,但需要相當強的選題策劃能力,對付印、發貨和庫存管理的要求也很高。大眾教育類圖書,面向的是不特定讀者,要學習大眾出版的路數,以暢銷書的方式去運作,這就要求教育出版社的一些部門或人員脫離現有系統征訂發行的模式,選題、組稿要契合當下教育熱點,營銷、發行走市場化的路子。
四、推進融合發展,滿足市場需求
融合出版就是要統籌考慮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新的出版形態和商業形態。教育出版融合發展產品形態豐富,有數字教材、智慧教學平臺、智慧教輔、網絡課程和在線培訓等,應用非常廣泛,但競爭非常激烈,出版社優勢不明顯。由于內容的審核機制和準入機制還有待完善,加之出版社在數字內容建設方面缺少相關的人才、設備、機制保障,所以,除了擁有部分數字教材資源外,出版社在數字內容建設方面與行業外企業如百度、騰飛、科大訊飛等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面對嚴峻的形勢,教育出版的融合發展首先必須回到專業定位,在傳統出版的優勢中裂變、生長出融合出版項目;其次,為傳統出版服務;最后,實現兩種出版形態的優勢互補,形成新的市場優勢。蘇教社的融合發展正是走過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步,通過教材的數字化,開發教材、教參配套光盤,和教材一起征訂,實現了千萬級的碼洋。第二步,在教輔上添加二維碼,鏈接知識點講解、題目講解視頻,并通過題庫、助教資源庫等項目的支撐,實現了掃二維碼收集錯題和同類題推送功能。通過線上渠道,新書獲得了更多曝光的機會,一些庫存書也得以和讀者見面,利用長尾效應實現了更多的銷售。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第三個階段的探索,比如“創意童書”逐漸形成了以發聲、立體、膠片等創新工藝為主,疊加動畫、二維碼等融合出版技術的互動童書特色,成功打造了一批爆款童書;開發的智慧教輔可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自動批改、自動統計錯題和同類題推送,與智慧教學平臺、智慧校園管理系統、家校互動系統實現有效對接。
五、構建系統方法,完善制度體系
明確出版定位,控制出版規模,優化結構效益,推進融合出版,只是解決了特色化發展道路在戰略層面的問題,在戰術層面則需要系統方法的支撐。系統方法包括年度規劃、產權內容、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平臺打造、品牌打造等。
其中,年度規劃處于引領地位,要緊跟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重點品種、重點項目要反映當前教育改革的進程和成果。產權內容是核心問題,要解決兩個難點,一是重點圖書版權,二是數字版權。像教材、重點教輔、品牌助學讀物,要力爭取得版權或共有版權,要以多層次的產品開發策略、優勢的服務爭取作者的數字版權授權。制度建設應當貫穿始終,要在各個方面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體系,規范精品生產體系的運作流程。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學科背景、編校技能加上新媒體策劃和數字化運用,是編輯的核心能力,新媒體運營、多渠道推廣是營銷的核心能力。平臺打造是出版能力的集中體現,要打造一兩個重點項目合作平臺、營銷推廣平臺,借勢借力,實現升級。品牌打造是最終目標,通過系統化方法,最終形成圖書品牌、叢書品牌、出版社品牌。
參考文獻:
[1]佘江濤.以工業設計的思想重塑出版社[J].出版發行研究,2018(5).
[2]徐海.沒有專業化就沒有出版高質量[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6-28.
[3]陳曉婷.新媒體環境下童書出版的創新路徑[J].傳媒論壇,2019(23).
(作者單位系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