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友
摘 要:醫學衛生類圖書的文稿中有幾個常見的問題需要編輯加以注意,如概念定義的偏頗、出現野生動物藥材、在圖文中植入軟廣告、劑量的合理性出現偏差、圖片錯誤、專用名詞混用誤用、傳統文化和封建迷信的甄別等,這些需要編輯切實加強審稿,采用合適的方式加以解決。
關鍵詞:醫藥衛生 圖書編校 編校質量
書籍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的重要工具,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閱讀效果和知識使用。醫藥衛生類圖書又有許多細分學科,專業性強,關系人的生命,故其編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除了一般文字性差錯和邏輯性錯誤等普遍性、規律性問題外,還應避免出現知識性和科學性問題,補充和完善書稿,將問題解決在圖書出版前,以提升書稿編校質量,更好為讀者服務。下面筆者從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工作中經常遇到卻容易忽視的問題。
一、定義的偏頗
在一些書稿中,有些作者對個別名稱的概念下定義比較隨意,甚至只是從網上直接拷貝下來,未經核實,直接使用,會造成以訛傳訛。有一本書稿關于中醫的定義是這樣的:“中醫指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也稱漢醫。”《現代漢語詞典》關于中醫的詞條釋義是這樣的:“①中國固有的醫學。②用中國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治病的醫生。”可見,“中國固有的醫學”不僅指中國漢族勞動人民的傳統醫學,還應包括其他民族傳統醫學和醫生。在中藥方面,也存在名稱定義偏頗的情況。有一部書稿這樣介紹南藥:“南藥是指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包括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省區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所產的地道藥材。主產的地道藥材有江枳殼、建澤瀉、朱砂、石斛、雄黃、南沙參、梔子、白前等。”很顯然,此說法是個別人的理解,還有一定的爭議。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工具書中均未發現“南藥”這個詞條。通常,在人們的思想認識里,南藥是指長江以南地區出產的藥材,但這也只是狹義的說法,有中醫藥研究專家認為更廣義的南藥應該還包括海外熱帶、亞熱帶,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出產的藥材,我國古代就已從以上地區大量進口使用,如丁香、白豆寇、胖大海、肉桂等。因此將南藥定義在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所產就比較片面。
對于定義偏頗的問題,在中醫中藥類圖書中尤為常見,在編校過程中,編輯不能迷信作者的權威性,還應該多查閱相關工具書加以核實。
二、妥善處理書稿中出現的野生動物藥材
一些野生動物是中藥材的重要來源,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材料。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因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情況,需要對野生動物進行非食用性利用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嚴格審批和檢疫檢驗?!痹谒幱妙I域,以往已列入《中國藥典》野生動物保護目錄的,如穿山甲、蛇類等動物,已經嚴格按批件、野生標志管理,現階段影響有限。影響最大的是以往未列入保護動物名錄的動物類及其附屬品的藥材,如全蝎、蜈蚣、地龍、九香蟲、土鱉蟲、夜明砂、五靈脂等常用動物100多種。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與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多個品種,均未被繼續收載??梢?,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基本從藥典退出。對于會涉及野生動物藥材的書稿,編輯就需要認真審讀,科學評估,區別對待,妥善處理。有替代品的建議作者使用代替品,如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水牛角來代替,虎骨、豹骨可用一些草藥代替,穿山甲可用豬蹄甲、王不留行等代替。沒有代替品的,最好刪掉,不能給讀者以不良引導。
三、軟廣告植入的處理
植入式廣告從電影、電視攻城略地后,現在也悄然滲入圖書領域。在一些醫藥衛生類圖書中,作者有意無意地反復展現一些商品的品牌名稱或者其標志,提示對商品的關注。書稿中植入軟廣告主要以兩種形式呈現,一是在文字上加入,二是在圖片上表現。書稿中植入的軟廣告以醫療器械、藥品、保健品、美容產品居多。下面舉幾個小例子來說明。一本關于美容的書稿里的護膚產品廣告植入,“做法:早晨上妝前敷××面膜一片,讓肌膚喝飽水提升持妝力,晚上再敷××面膜一片,能更好地吸收面膜營養……”有些圖書的廣告植入就比較隱蔽,文字上沒有將商品的品牌標出,但會在旁邊配上一個精美的插圖,能清楚地看到圖中有商品的品牌,而這種情況在書稿中貫穿始終,作者則通過這種手段取得一定的贊助費。筆者接到的另一部稿件,作者居然介紹起“××養生研究院”,有宗旨、座右銘、背景、業務范圍,并留下賬戶、聯系方式,以此來宣傳企業。有一部《健康,從養護好細胞開始》的書稿,前半部分講一些基本論述,一大堆圖表和專業術語,具有一定的價值,可是進入中段,內容慢慢延伸到××保健品的介紹和功效中來,并舉了很多案例證明其功效的真實性……廣告宣傳的目的不言自明。
目前,變相的產品推銷廣告在書稿中偶有出現,特別是一些國外知名企業及其相關產品。雖然國家對圖書植入廣告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作者將一些廣告堂而皇之地植入理論專著中,降低了圖書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削弱了圖書的純潔性。針對書稿內容出現的軟廣告,編輯應與作者溝通,做刪改處理,如作者不同意刪改,建議不予出版。也可以通過封二、封三、封底、書簽、勒口、插頁、腰封等做公益性廣告,為讀者增加消費附加值,為出版單位提升兩個效益。如果一定要體現商家的名稱,也可在前言、后記、封二、封三等適當的地方對贊助商表示感謝。
四、劑量的合理性
一些編輯在編校過程中往往偏重于對文字的修改,而放松對數據的審核。醫藥衛生類圖書的數據尤其重要,有時劑量不足,效果不佳,會貽誤患者;但藥量過大,輕則產生副作用,重則出現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如:一副小兒藥含“柴胡30克,黃芩20克”,柴胡量太大了,但作者解釋,該病變屬急癥發熱,劑量下大些,服用出大汗后高燒就退了。經方或重投或輕取,都是根據病情而定,方證相應是基本原則。一個治療風寒表證的處方:“麻黃6克,炮附子9克,細辛50克,人參葉9克,生姜9克,水煎溫服。”由于細辛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于是向作者求證,確系作者電腦錄入有誤,實為“麻黃6克,炮附子9克,細辛5克,人參葉9克,生姜9克,水煎溫服”。同一個藥劑數據,前后或圖文出現不一致的矛盾,造成信息錯亂,等等。
面對書稿中頻繁出現的各種數據,編校人員決不能想當然,認為數據的科學性有作者保障,作者應文責自負,審稿時就忽略。數據多一個零或少一個零,一個小數點的位置,不能因為看似“微不足道”的誤差而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強化編校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強學習,提高敏感度、辨識度;要做到有數必注意,有數必嚴審;要求作者有數據就要有依據,注意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雖說藥的劑量根據具體病情、體質、環境等因素而定,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但如果超出合理范圍,應該大膽向作者提出質疑或向專家請教。
五、圖片問題的處理
醫藥衛生類書稿中有許多圖片,如骨骼、經絡、穴位、臟腑、細胞等,它們的形狀、位置、名稱等極其相似,粗看不易識別,很容易張冠李戴、上下左右顛倒、秩序混亂。如果是作者直接提供圖片,一般都是經過篩選或親自拍攝繪制,都有過嚴格審核,不易出現問題。存在問題的主要是幾個方面:①手繪插圖(主要是經絡、穴位、骨骼、肌肉等)。繪制人員可能是非專業醫學人員,繪圖時出現偏差,不能準確表達文字描述的內容。②排版出錯。排版時粗心大意、疲倦麻木,對稿件不熟悉,導致圖片的文字標注不一致、位置出錯。③名稱相近或相似導致出錯。一些穴位名稱非常相似,位置也很靠近,對于非專業人員來說出錯的概率相當高,如小海、少海、少商、少陰、少陽、少府、少沖、少澤、尺澤、曲澤、曲池、曲泉、風池、風府、天府、天池、天泉、天井、天容、天窗、天柱、天宗、天突、天牖、天鼎等。
為減少出錯,一方面應該將把關前移:在插畫師的選擇上,要請熟悉醫藥衛生知識的畫師擔任,以求科學準確;在排版時,要求排版人員做到認真細致,注意核對,不能顛倒或遺漏。另一方面,在編校時,更應該做到:核查圖文是否對應相符;檢查圖片是否清晰可辨;核對圖片中的文字是否正確,應仔細對照原圖,找出細微的差別,避免出現錯誤;核對圖標是否秩序混亂或錯漏;如果使用文字就能清楚表達相應內容的,建議不用配圖,因為配圖不僅涉及科學性、規范性,還要核對圖文的一致性、圖注的正確性等,編校時容易出現盲點。
六、專用名詞的誤用
在編校過程中,我們還常常發現一些專用名詞的混用、誤用。舉幾個例子:過敏原和過敏源,實際上,在詞典中沒有“過敏源”一說。病死率和死亡率,“病死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因患某種疾病死亡的人或動物數量占患病人或動物總數的比例;“死亡率”是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死亡個體數與同期平均種群數量的比值。不能混為一談。發病率和患病率,“發病率”是指一定規模的種群在一定時間內罹患該病新增加例數(發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規模種群中某病新舊病例總和,其實是不同的概念。癥、征、證,“癥”是指因生病而出現的異?,F象,在西醫類的書稿中多用作炎癥、癥狀,在中醫類的書稿中多用作癥結。而“征”所包含的內容更廣一些,如體征和其他異常征象。癥狀與體征不是一個概念,“癥狀”是指主觀感覺的不適,“體征”是臨床客觀檢查發現的異常表現,所以這兩個詞也不能混用,更不能代替?!白C”,表示證明和證據,像“適應證”與“禁忌證”,“證”是疾病發展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多見于中醫類的書稿,如證見胃脘漲痛、脾胃氣虛、肝膽濕熱等。
因此,在書稿的編校過程中,一定要聯系上下文,理解該字詞在整句話中的含義,才能做到準確無誤。另外,還有一些因作者的個人習慣還在使用已經廢止的不規范詞形(文中括號內的字詞是規范詞形),如心肌梗塞(心肌梗死)、致熱源(致熱原)、矽肺(硅肺)、芽胞(芽孢)、鹼中毒(堿中毒)、石臘(石蠟)、影象(影像)、寒顫(寒戰)、復蓋(覆蓋)、分枝(分支)、電介質(電解質)、脈率(脈搏)、沖劑(顆粒劑)、抗菌素(抗生素)、雙氧水(過氧化氫)、撲爾敏(氯本那敏)、思密達(蒙脫石散)、阿斯匹林(阿司匹林)、潘林西林(青霉素)、維他命(維生素)、紅藥水(紅汞)、紫藥水(龍膽紫)、環磷酸腺苷 (環腺苷酸)等,應使其規范。
七、注意甄別傳統文化與封建迷信
中醫傳統療法中,有一些比較特殊,如有些制藥的方法就要求用火在瓦片上煅、炙、烤;也有許多采用頭發、童子尿作為藥引或直接作為藥劑給人們治療疾病;有些診療或用藥時還要看時辰,讓人難以理解?!侗静輦湟ǔ蹩荆酚涊d:“童便[平。瀉火,散瘀血]醎,寒。能引肺火下行,從膀胱出,乃其舊路,降火滋陰甚速。潤肺散瘀,治吐衂損傷,胞胎不下。凡產后血運,敗血入肺,陰虗久嗽,火蒸如燎者,惟此可以治之?!薄鞍l[補陰]發者血之馀。味苦,微寒。入少陰厥陰。補陰消瘀。治諸血疾,燒灰吹鼻,止衂,合雞子黃煎為水,療小兒驚熱。合諸藥熬膏,涼血去瘀、長肉。皂莢水洗凈,入罐固煅存性用。胎發尤良,補衰涸。”雖然現在使用不普遍,但也是傳統的中醫藥材,并非迷信。
傳統中醫是借用陰陽、五行等文化符號建立的,而陰陽五行通常也會外延至大量非醫學甚至非科學或我們未知的領域,各種具有迷信色彩的事物也會隨之滲入。有些人就是這樣在傳統文化上走偏了。有些作者還自我標榜、過分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成績,什么“中華神針”“醫界第一人”“華夏神醫”等。有些甚至認為求神問仙,燒香磕頭,吃點香灰喝點神水就能治病,這都是迷信。
因此,在審稿過程中,要注意甄別傳統文化與封建迷信的區別,特別是遇到借由中醫之名涉及氣功、祝由術等更為神秘的傳統文化,更要慎之又慎。編輯人員對于自己研究不深、解釋不清、把握不準的領域最好不要觸碰,要大膽地將迷信和偽科學部分刪除,甚至拒絕出版此類圖書。
綜上,在醫藥衛生類圖書審讀、編校過程中,特別是下筆修改書稿時,一定要做到認真細致,既要“校異同”“校是非”,規范正確地使用語言文字,也應側重發現原稿疏漏并加以修正和完善,與作者交流協商,向專家請教,并將稿件交給專家核對一遍,請專家重點從專業的角度審核,切實把好出版前的質量關口,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
參考文獻:
[1]黎洪波,利來友,陳勇輝.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第三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系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