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
陳健侯先生出生于1895年,乃鎮江一代名醫,曾懸壺濟世于磨刀巷,其尤精脈學,切脈如神,屢挽危癥。其父生病期間,健侯先生精心侍疾,直至其父去世,長達10年之久。之后,健侯先生撰寫哀文,回顧了他給父親治病的全過程,以寄哀思。其實,這是一份詳盡的診療醫案,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尤其突出了陳健侯如何運用脈診療疾的詳細思路。著名儒醫章太炎看到這篇醫案后,擊節驚嘆其醫術的高超,當即贈予身上玉佩。陳健侯之子登臨跟其學醫,深得其脈學真傳。30年后,陳登臨結合自身實踐,寫成了《陳氏脈學》。
2017年,陳健侯之婿尤志心為不使陳氏脈學被埋沒,搜集了陳氏父子所有的遺稿,主要包括陳登臨之“陳氏脈學”和“陳健侯醫案(即陳健侯為其父寫的哀文)”兩部分內容,交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書名為《陳氏脈學》。透過《陳氏脈學》,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高超的脈學專業技能,更是“百善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
一、中醫脈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專業指導價值
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是傳統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式。切主要指切脈,也就是脈診,在四診中最為難學,也是傳承最為薄弱的環節。“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往往是很多學了中醫的人的感覺,這也說明了脈診學習和實踐的難度。《陳氏脈學》一書,不僅對陳氏父子兩代人的脈學研究從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還以長篇實際案例分析的形式,對脈學的臨床實踐應用進行了絲絲入扣的分析,體現了陳氏父子對脈學研究的深厚造詣,對臨床醫生學習脈診有非常高的臨床指導價值。
二、挖掘民間醫學、搶救祖國醫學的價值體現
2019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學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實踐醫學,來自于民間,自古以來主要是通過師帶徒或家傳的模式傳承,因為中醫注重的是師傳心授,徒弟需要常年跟師侍診,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中去慢慢感悟中醫的真諦。而現行中醫院校由于受西醫思想影響較大,分科教學,規模化教育,偏離了中醫傳統的教育模式,較難培養出真正的中醫。而在民間,仍然不乏默默堅持著的傳統的中醫師帶徒或家傳模式。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中醫往往深諳傳統中醫醫理,看病水平高,是需要大力挖掘和宣傳的對象。《陳氏脈學》正是深藏于民間的典型傳統中醫教育模式下的兩代人的智慧結晶,尤其是其脈診內容,作為中醫四診中最為難學和傳承最為薄弱的部分,給中醫學子提供了很好的脈學學習參考資料。
三、生動詮釋“百善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
透過《陳氏脈學》一書,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其學術和專業價值,更看到了古老的“孝”道:“百善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
“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教育不可缺失,更應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只停留在口頭教育上,要用典型的、活生生的案例去弘揚。“為人子女者不知醫,謂不孝。”就是說,作為子女,應該要多少懂點醫學,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父母的身體健康防護。《陳氏脈學》中的“陳健侯醫案”,就是“百善孝為先”這一傳統美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案例。陳健侯醫術高超,親自擔負起父親的家庭醫生責任,給父親治病,細致入微,呵護備至,長達10之久。每每對父親病情的分析,絲絲入扣,無論是用藥還是飲食調理,無可挑剔。在整個侍疾過程中,健侯先生可謂盡心盡力。筆端飽蘸其對父親遭受病痛的心疼和自責。十年如一日,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此案每每讀來,不禁為之動容,在驚嘆于健侯先生高超醫術的同時,更感動于其對父親發自內心的孝、躬身踐行的孝。
(作者單位系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