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倩
摘 要:邏輯性差錯是書稿中出現的一類高頻錯誤。《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明確要求:邏輯性差錯,每處計2個差錯。由此可見其強大的“殺傷力”。常見的邏輯性差錯可從概念(詞和詞組)、判斷(句子)、推理(語段)三方面進行辨析。
關鍵詞:圖書質量 邏輯性差錯 邏輯思維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朱德熙在《語法修辭講話》中講道:“要把我們的意思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所謂邏輯,就是指思維的規律,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的運用。在圖書質檢工作中,常會遇到因在思維過程中違反邏輯規律、規則或不符合邏輯要求而產生的邏輯性差錯。具體來說可從概念、判斷、推理三方面進行辨析。
一、概念邏輯錯誤
概念反映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包括內涵(概念的內容)與外延(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范圍)兩個方面。常見的概念邏輯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望文生義
指因不懂某一概念的正確意義,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做出錯誤的解釋。
【例1】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差強人意,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偏低,職業倦怠現象比較嚴重。
【辨析】“差強人意”常被誤認為不令人滿意,實際上,“差”讀作“chā”,指“稍微”,“差強人意”意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句中應改為“不盡如人意”。
使用概念時,不能僅從字面上判別其含義,更不能僅從其中的某一個語素推斷概念的整體含義,把握不準的應多查工具書。
(二)混淆詞義
指把含義不同的概念混同而造成錯誤。通常讀音相同或字形、詞義相似的概念易被混淆。
【例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思考的權力留給學生。
【辨析】句中混淆了“權力”與“權利”的概念。“權力”指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通常由特定的權力主體來實施,如國家機關或擁有特定職務的人員。而“權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二者的行為主體與行為屬性不同。
要避免概念混淆,就要能正確區分同音、近形、近義概念,除了理解詞語的理性語義外,還要能正確把握概念的色彩語義,如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
(三)概念贅余
指疊用內涵或外延上意思重復的概念,使語意表達重復。
【例3】本書中的部分案例采自報刊雜志。
【辨析】“報刊”是報紙和雜志的合稱,“報刊雜志”屬成分贅余,應改為“報刊”或“報紙雜志”。
要避免概念贅余,須在正確理解概念內涵及外延的基礎上剔除多余的概念,使得語言精準而簡潔。
(四)誤用集合
指將集合概念(反映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的全體的概念)誤用于個體概念而產生的錯誤。
【例4】教師請學生將每個詞匯分別寫在一張卡片上。
【辨析】“詞匯”指一種語言里所使用的詞和固定詞組的總稱,或一個人、一部作品、一個領域所使用的詞和固定詞組,是一個集合概念,不可單指某一個詞或詞組。句中應改為“詞”或“詞語”。
集合概念僅限于反映某一類事物的整體,不可用表示個體的數量詞限定,如“一朵花卉”“三本書籍”“五個人類”這樣的表述是錯誤的。
(五)限制不當
指對概念運用了不恰當的限制成分,從而讓讀者對概念的理解產生偏差。
【例5】調查結果顯示,有50%和60%的父親或母親對孩子過分干涉,29%和66%的父親或母親對孩子過分嚴厲,59%和65%的父親或母親對孩子過于溺愛。
【分析】句中用兩個并列且確定的百分比數描述“父親或母親”這個不確定的選擇性概念,讓人不明所以。根據實際調查情況,應改為“50%的父親和60%的母親”“29%的父親和66%的母親”“59%的父親和65%的母親”,明確概念的限制語。
對概念進行限制,要注意正確對應,明確語意。
(六)并列不當
指將不屬于同一范疇、同一性質、同一類別或同一層次的概念并列,從而產生錯誤。
【例6】其中有關于自然界的經驗,如花草、樹木、水果、蔬菜、昆蟲、青蛙、蝴蝶、常見的鳥類、常見的小動物等。
【辨析】句中并列的概念之間存在種屬關系和交叉關系,如蝴蝶屬于昆蟲,蝴蝶與青蛙屬于常見的小動物,常見的鳥類與常見的小動物之間又存在交叉關系,這些概念不能并列。
使用概念時應注意,若幾個概念之間存在種屬關系、交叉關系,不能將其并列。
(七)劃分不當
劃分指將母項(外延較大的概念)根據一定的標準分為若干子項(外延較小的概念)。劃分錯誤指在揭示母項的外延時,沒有準確恰當地列出其子項。
【例7】詩歌是各民族文學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學形式,包括古體詩、格律詩、詠物詩和邊塞詩等等。
【辨析】“古體詩、格律詩”是按照詩歌的形式劃分的,“詠物詩、邊塞詩”是按照詩歌的內容劃分的,由于劃分標準不統一,子項間不能并列。
通常針對不同的劃分依據,可以對母項進行多種劃分,但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采用一個標準。同時在劃分時要注意,子項和母項之間應存在種屬關系。
(八)概括不當
概括指對事物的共同特點進行歸結或總括。概括不當指對外延較小的概念進行歸結時,無法推演出外延較大的概念。
【例8】植物的生長,需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鉀等肥料。
【辨析】水分不是肥料,句中用頓號將其與氮、磷、鉀并列就犯了概括不當的錯誤,應將“水分”后的頓號改為“和”,使其與“肥料”并列。
概括也必須在具有種屬關系的概念間進行,即歸結后的大概念必須能完全包括原來的小概念。
二、判斷邏輯錯誤
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常見的判斷邏輯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違背事實
指與事情的真實情況相違背而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9】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一剎那”大約是0.013秒。
【辨析】“一剎那”大約是0.013秒并非《大唐西域記》記載(原文記載是“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而是據文獻所載推算而來的。
進行判斷時必須要符合客觀實際,即內容表達準確、科學。
(二)判斷歧義
指一個判斷有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意義,可從不同角度做出幾種可能的解釋,從而影響讀者對句意的理解。
【例10】十幾個小班的兒童在老師周圍圍坐成一個半圓形。
【辨析】該句既可以理解為坐在老師周圍的是某小班的十幾個兒童,也可以理解為十幾個小班的全體兒童,兩種情況差異很大,影響理解,應視實際情況明確表述。
辨析判斷歧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看同一成分是否能修飾不同詞語,如例句中的“十幾個”既可以理解為“小班”的修飾語,也可以理解為“兒童”的修飾語。調整修飾語的位置,明確其指向,即可避免差錯。
(三)量項不當
量項有全稱(如“所有、每一個”等)、特稱(如“有的、有些”等)、單稱(如“一個、這個”等)之別。量項不當指在判斷中對事物的數量或范圍限制不恰當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11】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教師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師均須具備相應的素質。
【辨析】“一名”是單稱,“均”表示“都,全”,是全稱,前后量項不一致。據句意此處指教師全體,應用全稱,改為“每一名……均……”
對事物用量項進行限制時應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同時在同一語境中前后應保持量項一致。
(四)照應不周
照應不周常發生在兩面詞(如“能否、是否、成敗、優劣”等)的使用中,如 “一面對兩面”,造成語意上的不對等。
【例12】隊員們能否齊心協力,是這場比賽取得勝利的關鍵。
【辨析】“能否”是從正反兩方面表述的,而“勝利”則只從正面角度而言,前后語意失衡。應將“能否”改為“能夠”或在“取得勝利”前加“能否”。
此外,在判斷結構中要注意,有些詞可以視作隱性兩面詞,如“影響”“作用”“質量”“力度”等,其本身就含有正反兩面的意思。
(五)否定失當
常出現在多重否定句中,因誤用多重否定詞,造成所表達的句意與實際相反。
【例13】為了防止這類幼兒安全事故不再發生,幼兒園加強了安全教育與管理。
【辨析】“防止”和“不再”構成雙重否定,即肯定“為了這類幼兒安全事故再次發生”,明顯與句意不合。應將“不再”改為“再次”。
甄別否定失當有兩種有效方法:一是看否定詞的數量,雙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表示否定;二是看有無隱性否定詞,如“防止、避免、無時無刻、忌、杜絕”等。
(六)聯言不當
指在聯言判斷(斷定幾種情況同時存在)中因使用聯言肢不當,或誤用聯結詞而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14】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尋找幼兒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是促進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辨析】這是一個聯言判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課程資源”和“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幼兒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是兩個聯言肢,存在順承關系。句中犯了順序不當的錯誤,應先“尋找”后“發現”。
要避免聯言不當,一定要弄清聯言肢之間的關系,遞進關系和順承關系的聯言肢要遵循先后順序,以正確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
(七)選言不當
指在選言判斷(斷定幾種可能情況中至少有一種存在)中因使用選言肢不當,或誤用聯結詞而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15】江南,對中國人而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符號,是中國人的文化家園。
【辨析】這是一個選言判斷,“一個地理概念”和“一個文化符號”是兩個選言肢。聯結詞“不僅是”表示肯定前一個選言肢,“而是”則表示在否定前一個選言肢的基礎上肯定后一個選言肢,二者相互矛盾,犯了誤用聯結詞的毛病。根據句意,“而是”應改為“更是”。
在選言判斷中,選言肢之間可以是相容的關系,也可以是不相容的關系。應先區分清楚選言肢之間是相容的還是不相容的,再根據語意選擇恰當的聯結詞。
(八)假言不當
指在假言判斷(斷定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中前件(條件)與后件(結果)之間沒有條件關系,或混淆不同條件關系,或誤用聯結詞而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16】學生只有受到教師的表揚或督促,才會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辨析】句中混淆了前件與后件的條件關系,“教師的表揚和督促”是“學生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的一個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可將聯結詞“只有……才……”改為“如果……就……”
要避免假言不當,必須先弄清前件與后件之間正確的條件關系,再選用恰當的聯結詞。
三、推理邏輯錯誤
推理是指由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圖書質檢工作中常見的推理邏輯錯誤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前提失真
是指推論中的已知判斷存在謬誤,與客觀事實不相符。
【例17】英語中“principal”一詞特指中小學校長,不同于“president”或“chancellor”(大學校長),因而,本套書談及的校長只限于中小學校長……
【辨析】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等工具書,principal指大學校長、學院院長或中小學校長,而非特指中小學校長,因而這個推理的前提是錯誤的。
在進行推理之前,首先應確保前提是符合客觀事實或者有權威依據的,否則,前提失真會引起推論不成立。
(二)自相矛盾
指推理中的前后表述不一致,自相抵觸,從而造成的邏輯錯誤。
【例18】有的視障、聽障學生,智力很好,如果給他們降低要求,學習缺少挑戰性,就會影響他的發展。
【辨析】例句犯了敘述人稱不一致的錯誤。前提中提到的是“有的視障、聽障學生”“他們”,人稱是復數形式,而推論中則用了單稱“他”。根據句意,應將“他”改為“他們”。
推理中的自相矛盾還表現有數據、時間、處所、視角、立場等前后不自洽,編輯在圖書編校過程中一定要仔細排查。
(三)以偏概全
指只根據一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出其所屬的對象群體都具有這種屬性的錯誤。
【例19】愛因斯坦從小癡迷音樂,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巴斯德少年時就具有突出的繪畫才能;里謝從小熱愛文學,寫過詩歌、劇本等……由此觀之,有藝術細胞的科學家才是優秀的科學家。
【辨析】這一段通過簡單枚舉法列出幾位科學家愛好藝術的例子,推出“有藝術細胞的科學家才是優秀的科學家”的必然性結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可適當更改表述,如“不少優秀的科學家都具有藝術細胞”。
運用舉例子的方法推理得出的結論通常帶有或然性,在表述時應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不能過于絕對化。
(四)偷換論題
指在推理過程中轉移論題,表現為前后論述的主題不一致,造成上下文之間缺乏聯系。
【例20】幼兒園音樂區活動韻律活動價值:第一,選擇適合幼兒在音樂區中練習的集體教學活動;第二,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其他韻律活動……
【辨析】論題是“活動價值”,下文應表述音樂區韻律活動有何積極作用,而對應的文段則是如何選擇適宜的韻律活動,屬于“活動指導”的內容,偷換了論題。
為了避免發生偷換論題的錯誤,必須準確把握論題的原意,不能主觀上進行曲解,或偷梁換柱,或答非所問。
(五)論據不足
指在推理過程中由于論據單薄而不足以支撐結論的邏輯錯誤。
【例21】我國古代先師孔子提倡……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指出……顧明遠認為……鑒于以上國內外的教育理念,我們……
【辨析】孔子、王夫之和顧明遠的教育理念都屬于“國內”,不能用以論證結論中的“國內外的教育理念……”犯了論據不足的錯誤。
在進行推理時須注意,所提供的論據應充分而有效,論據不足會導致結論不可信。
(六)無法推出
指不能由論據必然推出結論的邏輯錯誤,通常是由于論據與論題不相干而造成的。
【例22】沙俄時代,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進河里,情急之下,他大叫一聲:“打倒沙皇!”兩名警察聽聞立即跳進水里,將其抓上岸,并送進警局。由此可見,正是具有求異、靈活的創新思維救了他的命。
【辨析】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到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論據中的主人公通過大叫“打倒沙皇!”吸引警察的注意,屬于鉆空子的行為,不能算是一種積極的創新思維方式,其被送進警局的結果也不能算是一種積極的自救方式。用這樣的論據無法推出創新思維具有積極意義的結論。
在論證過程中應注意,論據與結論在邏輯上須存在緊密的聯系,論據應能充分支持結論所持觀點。
邏輯問題,追根溯源,在于思維。因此,編輯需要建立一定的邏輯思維意識,掌握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正確的邏輯思維方法,尤其要了解常見的邏輯性差錯,及時發現問題,規避誤區和風險,這對有效降低圖書編校差錯率、提升圖書編校質量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等.形式邏輯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3]劉占先.邏輯知識[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系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