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艷,吳佳麗,鄒 盛,王萬春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330019)
王萬春教授為江西省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3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外科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瘡瘍病學科帶頭人。王萬春教授從事皮膚創面外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年,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糖尿病足常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王萬春教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愈重癥糖尿病足1例。
患者,男,56歲,2019年4月26日初診。主訴:右足皮膚潰瘍2年余,加重半年。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以“2型糖尿病足”收入院。患者自訴2年前右足皮膚無明顯誘因出現潰瘍,曾于外院多次住院治療,行下肢血管造影術及多次清創、負壓吸引流、抗炎、改善微循環、降血糖、換藥等對癥處理,并行右足第3、5足趾截肢術。現患者第2跖骨壞死外露,右足底內側跟骨旁膿腔,外院建議在右踝關節上方行截肢治療,患者為求保足,前來我院治療。入院癥見:右足腫脹明顯,皮膚色暗,右足底可見3 cm×4 cm創面,深約1.5 cm,肉芽組織欠紅潤,可見部分腐爛組織,滲出較多,有腐臭異味,第3、5足趾缺如,右足動脈搏動微弱,右下肢麻木,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7年,規律服藥。磺胺類藥物過敏,吸煙史近30年。查體示:體溫36.5 ℃,脈搏 80 次/分,呼 吸 19 次/分,血壓128/90 mm Hg(1 mm Hg=0.133 k Pa)。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白細胞計數(WBC)10.4×109/L,紅細胞計數(RBC)4.10×1012/L,血紅蛋白(HGB)110 g/L,血小板計數(PLT)242×109/L,血糖(GLU)7.6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 A1C)7.5%。細菌培養及鑒定結果:銅綠假單胞桿菌。氨曲南、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為敏感藥。治療方法:①抗炎:500 mg左氧氟沙星加至1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混勻,靜脈滴注,每日2次。②活血通絡:150 mg紅花黃色素加至1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混勻,靜脈滴注,每日1次。③改善血液循環。10μg前列地爾加至1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混勻,靜脈滴注,每日1次。④控制血糖。口服阿卡波糖片100 mg,每日3次;鹽酸吡格列酮片30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筆芯)20 IU,每日2次。⑤五神湯合萆薢勝濕湯加減內服。方藥組成:茯苓15 g,炒車前子10 g,紫花地丁15 g,金銀花15 g,川牛膝15 g,萆薢15 g,通草6 g,澤瀉10 g,關黃柏10 g,蒼術15 g,滑石粉15 g(包煎),敗醬草30 g,牡丹皮10 g。⑥清創沖洗。局麻下局部清創摘除死骨,踝關節內側切開減壓,加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裝置負壓引流,復方黃柏液每日持續沖洗12 h。治療1周。
治療7 d后,拆除VSD裝置,內踝處創面新鮮,足底創周發白。內踝處以象皮粉(北京春風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B1708006)每日換藥,足底部局部蠶食清創后予以象皮粉、生肌愈瘍膏(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內制劑)換藥填充。2019年6月4日,內踝皮膚已愈合,足底創面約3 cm×2.5 cm,深約1 cm,有少量分泌物,創周發白,舌淡,苔白膩,脈細弱。內踝處停止換藥,給予五神湯原方加黃芪30 g,黃精15 g,紅花10 g,大血藤10 g,余治療方案不變。2019年8月10日,患者自訴頭暈乏力,右下肢麻木、發冷,創面有少許分泌物,創周有所改善,仍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治以溫陽益氣、活血解毒。方藥組成:當歸15 g,鹿角霜20 g(先煎),芥子10 g,蒼術15 g,川牛膝10 g,茯苓15 g,鹽車前子15 g,金銀花15 g,黃芪30 g,赤小豆30 g。服藥10 d后,患者無頭暈乏力,右下肢麻木、發冷癥狀明顯改善,右足底創面明顯縮小,肉芽新鮮紅潤。2019年8月28日患者足部痊愈。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外科清創是治療糖尿病足患者的關鍵療法之一。吳師機《理瀹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本案屬于濕性壞疽,中醫清創療法采用蠶食清創術,即先清除遠端及液化的壞死組織,后清除近端及未液化壞死組織;先清除壞死皮膚、肌腱等軟組織,后清除死骨,并注意局部血供情況[1]。蠶食清創法優于常規清創術,是治療糖尿病足的首選方式[2]。對于有膿腫、深部有膿液患者,應予以切開引流。VSD以醫用高分子泡沫材料為引流管與創面的介質,有極高的可塑性,負壓引流可對引流區形成全面的引流,有內腔或竇道時,亦可因負壓而使其縮小,加速創面的愈合。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報道,VSD裝置可及時引流創面炎癥分泌物,并保持創面濕潤、清潔,減少毒素吸收;改善局部微循環及創面和周圍組織水腫[3],且能明顯增強創緣組織真皮淺層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促進慢性創面肉芽組織生長[4]。復方黃柏液具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提高生長因子水平,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愈合,具有抗感染、消炎等作用[5-6]。兩者聯合使用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
象皮首載于《醫學入門》,言其:“煎膏藥,祛腐生新,易于斂口。”臨床多用于臁瘡、脫疽、褥瘡等難愈性創面。現代研究證明,象皮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促進傷口愈合作用,能夠加快糖尿病足深層瘺道膿液、滲液外排,減輕創面炎癥反應,促進創面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再生,改善局部供血及肉芽組織生長,具有良好的改善和增強作用[7-8]。生肌愈瘍膏是我院院內制劑,有解毒活血、生肌斂瘡之功效。膏中白芷、紫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麻油、白蠟、血竭活血化瘀生肌;當歸補血活血;黃連清熱解毒、燥濕;珍珠粉、冰片、輕粉、氧化鋅生肌斂瘡;甘草調和諸藥。實驗證明,生肌愈瘍膏具有抗炎殺菌、改善局部循環、營養創面的作用,可上調潰瘍創面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 FGF)及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水平,從而促進創面細胞增殖,加速創面愈合[9]。
王萬春教授內治糖尿病足多從脾入手,或健脾,或醒脾,或補脾貫穿治療始終。糖尿病足由消渴發展而來,脾運化水谷精微失常發為消渴,病程遷延,精微物質積聚、閉塞經絡發為此病。脾主肌肉,主四肢,糖尿病足病程與脾息息相關。早期肢體皮溫下降,趺陽脈弱,行走困難,伴間歇性跛行,多為瘀血阻絡。中期患肢腫脹,破潰腐爛,皆為濕熱之象,因脾為生痰之源。后期肢體麻木、發涼,肌肉萎縮,為脾氣虧虛,不能濡養四肢,氣虛無力推動血運,脾陽不足,溫煦失常。早期宜活血通絡、健脾,常選用桃紅四物湯,加路路通、絲瓜絡、地龍等通絡;黨參、白術、茯苓益氣補脾,化瘀而不傷脾胃;血瘀嚴重者,加乳香、沒藥、莪術、三棱等破血。中期清熱解毒健脾,常用四妙勇安湯,有膿腔者多用五神湯,加黃芪、茯苓、黃精、陳皮、半夏等益氣健脾化濕;食欲不振、脘腹滿、困倦、精神不佳者,可加蒼術、藿香、澤蘭等芳香醒脾。后期健脾、溫陽補血,常用黃芪、當歸、鹿角霜、牛膝、生地黃等,嚴重者可加肉桂、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