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付靜靜,劉立安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2.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 山東 青島266000)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 d內聽力損失達到最低點,至少在相連的2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以上[1]。根據相關文獻報道,該病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逐漸上升,突聾高發年齡為40~50歲,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兒童罕見[2]。兒童發病病例報道較少,筆者在門診接診1例西醫常規治療無效的突聾患兒,運用電針及通竅活血湯、耳聾左慈丸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患兒,女,10歲,因長期熬夜玩游戲、作息不規律后出現右耳聽力下降,耳鳴、耳悶,遂到醫院就診。純音聽閾測試:右耳聽力無,診斷為極重度突發性耳聾。住院給予甲強龍、胞磷膽堿、銀杏葉、甲鈷胺等治療7 d后,復測聽力無改善。住院期間行顱腦RM平掃,內耳CT,均未見明顯異常。后經過多方介紹,于2018年8月7日來診。癥見:右側聽力喪失,伴有右側耳鳴、耳悶感,無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納眠可,二便調,舌質黯,苔薄白,脈細。治療方法:①電針治療:穴取百會、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天容、風池、外關、中渚、光明?;颊呷∮覀扰P位,常規消毒,使用0.25 mm×40 mm毫針,張口取耳門、聽宮、聽會,垂直進針,順著骨縫針刺13~25 mm,小幅度捻轉,以局部有酸脹痛感,針感向內耳傳導為佳;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20~25 mm,行提插捻轉手法,以針感傳向內耳為佳;其余穴位行針刺手法以局部得氣為準。針刺得氣后,耳門(-)和翳風(+)、聽宮(-)和天容(+)、聽會(-)和風池(+)接電針,選用華佗牌電子針治療儀(SDZ-V),采用連續波,1 Hz,中等強度刺激,以患兒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②中藥治療:根據患兒病情選用通竅活血湯合耳聾左慈丸加減。方藥如下:赤芍9 g,川芎9 g,紅花6 g,當歸6 g,煅磁石9 g(先煎),柴胡6 g,生地黃9 g,山萸肉9 g,澤瀉6 g,黃芪12 g,路路通9 g,枳殼6 g,天麻9 g,雞內金9 g,甘草片6 g。水煎取200 m L,早晚分服,每日1劑。
治療10次后,患兒聽力明顯好轉,低頻恢復到20 dB以下,中高頻平均提高35 dB,耳悶感完全消失,仍有耳鳴,但響聲較前明顯降低。治療20次后,聽力恢復至正常,僅在夜深人靜時耳鳴,嘈雜環境下耳朵感不適。聽力測試均在初診的醫院,由同一醫生操作。治療期間繼續應用營養神經的藥物,未再應用激素等其他藥物。半年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患兒右耳突聾,是因為作息不規律、熬夜等導致內耳神經細胞血管痙攣,進而損傷聽神經細胞,發生突聾。突發性耳聾屬中醫“暴聾”“厥聾”等范疇。本病的病機多為肝、脾、腎氣血虧虛,外加各種因素導致氣血凝滯,耳竅脈絡不通,耳竅失用而發生暴聾。《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被純洪L時間熬夜玩游戲,作息紊亂,使經絡不通,陰陽氣血逆亂,致瘀阻耳竅,發為暴聾。三焦經、小腸經、膽經循行均經過耳,與耳部密切相關,治療時將此3條經絡在耳前的穴位與各自本經相鄰的穴位接電針,取“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意,可疏通本經氣血,行氣化瘀,發揮疏通耳竅瘀滯的功效。電針的脈沖波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可以提高毫針的治療效果,同時電針能夠控制刺激量,進一步發揮針灸的作用,加強治療效果。根據患者舌脈及病情,辨證為氣滯血瘀證,通竅活血湯以行氣活血、通絡開竅,耳聾左慈丸以滋補肝腎、培本固原,佐以雞內金、甘草以顧護患兒脾胃。
經過針灸及中藥湯劑的治療,患兒聽力恢復正常,避免了長期應用激素等的不良反應,充分證明了中醫的療效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