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欣,高 靚,李忠正,郭 義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193)
腦水腫是中風等腦血管病的嚴重并發癥,對于腦水腫的治療,目前主要限于滲透性利尿或手術減壓,不良反應較大。本研究旨在觀察井穴刺絡放血對中風后大鼠缺血性腦水腫的影響。
1.1 實驗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鼠齡2~3個月,體質量250~300 g,許可證編號:SCXK(軍)2014-0001。
1.2 實驗方法
(1)動物分組、模型制備及干預 ①動物分組:在SPSS 18.0統計軟件中生成隨機數字表,將動物隨機分為5組:正常組、假手術組、模型組、井穴刺絡放血組和井穴不放血組。實驗觀察周期為48 h。②模型制備:模型組、井穴刺絡放血組和井穴不放血組均建立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參照Zea Longa法)[1]。假手術組只分離右側動脈而不插線。模型納入與剔除標準:采用Zea Longa五級評分法[1]評定大鼠建模成功與否。評分于大鼠完全清醒后進行,評分2~3分(包括2分和3分)者納入實驗,2分以下及3分以上者予以剔除。③干預方法:井穴刺絡放血組使用三棱針針具,于大鼠雙側前肢及后肢趾端的十二“井穴”(除去“涌泉”)點刺放血,針刺深度為1 mm,出血量為每穴15~20μL。三棱針針尖上1 mm處貼膠布以控制其刺入深度。井穴不放血組使用直徑0.16 mm毫針針具,于相同取穴部位進行針刺,刺入后即出針不放血,針后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毫針針尖上1 mm處貼膠布以控制其刺入深度。穴位定位方法采用比較解剖學,參照人體相應穴位解剖標志,在大鼠四肢的各趾相應部位選取。于動物蘇醒后每日治療2次,前肢趾端“井穴”與后肢趾端“井穴”交替進行,取材前(48 h)共治療4次。
(2)觀察指標 ①腦組織含水量:取腦后,去除嗅球和小腦,沿中線分離左、右大腦半球,分別稱量左腦與右腦濕重(Wet Weight,WW),然后置于110℃烘箱中至恒重,稱量得干重(Dry Weight,DW)。腦含水量計算公式為:(WW-DW)/WW×100%。②腦密度:分別將左、右腦放入裝有5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的量筒中,并使用1 m L注射器抽取上升液體,上升液體讀數為腦體積(Volume,V),腦密度計算公式為:WW/V。③腦系數:腦系數計算公式為:(WWoL+WWoR)/BW×100%,左腦腦系數計算公式為:WWoL/BW×100%,右腦腦系數=WWoR/BW×100%。(WWo L:左腦濕重;WWoR:右腦濕重;BW:體質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組織含水量比較 正常組、假手術組右腦含水量大致等于左腦(P>0.05);模型組右腦較左腦含水量明顯增高(P<0.01),說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刺絡放血組、井穴不放血組右腦含水量均明顯高于左腦(P<0.01),但井穴刺絡放血組右腦與左腦含水量的差值小于模型組和井穴不放血組,提示3組中,井穴刺絡放血組的腦水腫嚴重程度最低。見表1。
較正常組和假手術組,模型組右腦含水量明顯增高(P<0.01),說明造模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刺絡放血組右腦含水量明顯低于模型組(P<0.01),但亦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提示井穴刺絡放血組對右側腦水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井穴不放血組右腦含水量低于模型組(P>0.05),但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和井穴刺絡放血組(P<0.01),提示井穴不放血組對腦水腫的改善效果有限。見表1。

表1 各組中風大鼠腦組織含水量比較(%,x±s)
2.2 腦密度比較 正常組、假手術組右腦密度大致等于左腦(P>0.05);模型組右腦密度較左腦明顯降低(P<0.01),說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不放血組右腦密度仍明顯低于左腦(P<0.01),提示右側腦水腫仍比較嚴重。井穴刺絡放血組左、右兩側差異已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右側腦水腫的嚴重程度顯著降低。見表2。
模型組的右腦密度較正常組和假手術組明顯降低(P<0.01),說明造模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不放血組右腦密度較模型組雖有所升高(P>0.05),但仍明顯低于正常組(P<0.01),且明顯低于井穴刺絡放血組(P<0.01),提示井穴不放血組右側腦水腫無明顯改善。井穴刺絡放血組右腦密度明顯高于模型組(P<0.01),與正常組的差異已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井穴刺絡放血對腦水腫有明顯的積極改善效果。見表2。

表2 各組中風大鼠腦密度比較(Hu,x±s)
2.3 腦系數比較 正常組、假手術組右腦腦系數大致等于左腦(P>0.05);模型組右腦腦系數明顯高于左腦(P<0.01),說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不放血組、井穴刺絡放血組右腦腦系數明顯高于左腦(P<0.01),但兩組右腦腦系數均低于模型組,提示這兩組右側腦水腫的嚴重程度有所降低。見表3。
較正常組和假手術組,模型組右腦腦系數明顯降低(P<0.01),說明右側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不放血組右腦腦系數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和井穴刺絡放血組(P<0.01),但低于模型組(P>0.05),提示右側腦水腫仍然嚴重,但有一定的改善。井穴刺絡放血組右腦腦系數雖仍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但亦明顯低于模型組(P<0.01),提示井穴刺絡放血對右側腦水腫有改善作用。見表3。
模型組腦系數明顯低于正常組和假手術組(P<0.01),說明造模后腦水腫嚴重,造模成功。井穴不放血組腦系數高于井穴刺絡放血組(P>0.05),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但低于模型組(P>0.05),提示腦水腫仍然嚴重,但有一定的改善。較模型組,井穴刺絡放血組腦系數明顯降低(P<0.01),與正常組的差異已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井穴刺絡放血對腦水腫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見表3。

表3 各組中風大鼠腦系數比較(%,x±s)
2013年8月24日召開的第9次中醫急診學術研討會提出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急診學科,使中醫藥在各種急性疾病的救治中發揮更大作用。井穴急救中風是古代常用之法,古典醫籍多有記載。趙萬標[2]在總結了井穴治療中風的現代研究后認為“十二井穴用于腦血管急癥治療,療效肯定”。
本實驗通過建立大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對大鼠腦組織含水量、腦系數和腦密度等指標進行測定,觀察井穴刺絡放血對中風缺血性腦水腫的影響。結果顯示,井穴刺絡放血對中風大鼠缺血后腦水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的機制是:刺絡放血療法對K+、Na+濃度有良性調整作用[3],可維持細胞離子穩態;抑制鈣調素的升高、阻止細胞外Ca2+向細胞內遷移[4-5];降低H+濃度[6];調節顱內血流速度,改善腦缺血后的腦血流[7-9];調節腦缺血區腦組織的氧分壓[10];調節腦缺血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和濃度[11-13],從而抑制腦水腫的發展。實驗結果還顯示,井穴不放血組對腦水腫無明顯改善作用,提示井穴刺絡放血療法的起效可能與放血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可能是因為井穴刺絡放血通過改善血液的流量、流速、性狀等從而調節了血管的通透性,進而達到了調節體液循環的作用[14],也是中醫“凡血絡有邪者,必盡去之,否則病必不除而反為害”理論的良好體現。
本課題組前期工作基礎提示[15],井穴刺絡放血可能有改善缺血性腦水腫的作用。通過本實驗的初步觀察,也可看出井穴刺絡放血對中風大鼠缺血性腦水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針灸中早期干預缺血性腦病提供了實驗依據。相比常規西醫治療手段,井穴刺絡放血法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可能有其獨特的綜合治療作用,可配合腦水腫現有的常規治療用于臨床,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