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華,王 瑋
(山西省陽泉市陽煤集團總醫院,山西 泉陽045000)
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及工作壓力增大,加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高頻率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極易誘發胃黏膜病變,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規范治療,會出現胃黏膜癌前病變進而導致胃癌。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發病與不良飲食習慣、吸煙、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高度相關[1]。胃癌發病患者以50~60歲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胃癌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而根治術后的護理也極為重要。本研究對胃癌術后患者實施快速康復護理配合中藥藥膳調護,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陽泉市陽煤集團總醫院收治的60例行胃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7~77歲,平均(56.8±1.4)歲;胃癌病變部位:胃體8例,胃底9例,胃竇13例;手術方式:全切5例,近端切除10例,遠端切除15例。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49~78歲,平均(58.3±1.7)歲;胃癌病變部位:胃體9例,胃底7例,胃竇14例;手術方式:全切6例,近端切除8例,遠端切除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癌變部位、術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胃癌相關診斷標準[2]: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出現胃痛胃脹,疼痛向胸背部放射,服用抑酸藥癥狀無明顯緩解,重者出現惡病質;癌細胞轉移后,可并發腹腔積液、骨痛、腹瀉、黃疸等癥狀;實驗室檢查血液中癌胚抗原(CEA)存在顯著增高(>100 ng/m L);胃鏡下黏膜活檢提示胃黏膜癌變。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胃癌氣血兩虛證的標準[3],癥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頭暈目眩、形體消瘦、心悸氣短、畏寒肢冷、動則汗出。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胃癌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且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護理治療依從性好。
1.4 排除標準 凝血功能障礙者;心、肝、腎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腫瘤轉移姑息性切除者;護理治療依從性差者;對中藥口服困難或過敏者。
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①手術麻醉后常規留置胃管,術后指導飲食,觀察患者進食后有無不良反應出現。術后6 h予以流質食物,以魚、瘦肉、雞蛋等含有高蛋白食物為宜,多食用含高維生素的綠色蔬菜,不宜進食易產氣食物,如豆類、牛奶等,防止術后出現腹脹[4],充分保證患者營養均衡與充足,增強抵抗力。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密切觀察各留置導管通暢情況;根據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可適當予以鎮痛藥物,同時做好疼痛程度評分及切口護理[5]。干預1周。
2.2 觀察組 予以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和中藥藥膳調護。
(1)快速康復外科護理 ①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健康宣教,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拉近護患心理距離,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維持健康的心態,減少應激反應,最大程度降低麻醉相關風險;積極做好術前相關準備,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如吹氣球、固腮閉嘴運動等,其目的是有益術后康復。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不主張術前使用抗生素清潔腸道,術前1 d正常飲食,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水;為防止低血糖、脫水情況出現,術前2 h給予溫糖開水;常規留置胃腸營養管和導尿管。②術中護理。手術當天需控制液體入量,防止出現圍手術期體質量增加,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促進術后恢復;注意維持術中體溫,做好保暖措施。③術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手術切口情況,疼痛嚴重可選擇鎮痛泵止痛,維持48 h。早期活動指導,術后6 h內患者取側臥位,防止吸入性肺炎發生;術后1 d可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如翻身、四肢活動等;術后2 d可協助患者下床活動,以床邊簡單活動為主;術后3 d可指導患者下床近距離活動,增加活動量,但需注意做好陪伴,避免跌倒等意外情況發生[6]。干預時間為1周。
(2)中藥藥膳調護 ①術后12~24 h內予以流質藥膳飲食。黨參片9 g,北沙參9 g,白術9 g,茯苓9 g,荷葉3 g,陳皮3 g,粳米100 g。上述藥材加水1 000 m L濃煎至500 m L,去渣取水加入粳米,小火煎煮30 min后,去渣取湯300 m L食用。每日3次,每次50 m L。②術后24~48 h予以半流質藥膳飲食。黨參片9 g,白術9 g,茯苓9 g,紫蘇3 g,砂仁3 g,粳米100 g。上述藥材加水煎湯,去渣后加粳米粥食,早晚分食。③術后48 h后予以藥膳軟食或普食,當歸9 g,雞血藤9 g,茯苓9 g,山楂9 g,麥芽10 g,排骨500 g,藥材加水1 000 m L煎湯至500 mL,放入洗凈的排骨,小火燉30 min收汁,根據口味加入調味品后熟食[7]。佐餐當菜,隨量食用。連續施膳1周。
3.1 觀察指標 ①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
3.2 護理效果評價 顯效:氣血兩虛癥狀基本消失,病情無惡化趨勢;有效:氣血兩虛癥狀有明顯改善,病情未繼續惡化;無效:氣血兩虛癥狀無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出現惡化[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恢復指標比較(d,x±s)
(2)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2例,其中1例為切口疼痛,1例為肺部感染;對照組并發癥9例,3例為切口疼痛,2例為肺部感染,2例為不完全性腸梗阻,1例為術后傾倒綜合征,1例為術后切口感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7%)明顯低于對照組(30.0%),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比較
(3)護理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27/30),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護理療效比較(例)
胃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消化系統疾病,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癌根治術為其首選治療方案。術后傳統護理禁食時間相對較長,胃腸功能恢復較慢,容易導致能量供給不足,進而影響體內蛋白質合成、術后傷口愈合及身體機能狀態,極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隨著我國衛生健康事業迅猛發展,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為當今護理界研究熱點,其以優質、安全、快速、高效為特點,注重患者身體、心理等護理,符合“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確保患者盡早康復[8]。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對胃癌患者術后實施積極干預,從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疼痛管理、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予以中藥藥膳調護,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胃癌患者手術治療期間,由于手術創傷及對疾病的擔憂易出現強烈情緒波動,導致身體、心理無法保持穩態。快速康復護理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針對患者恐懼、焦慮、抑郁情緒做好護理服務。與傳統護理禁食、禁飲時間不同,該模式可縮短禁食禁飲時間,確保蛋白質供給,促進切口愈合,增強抗感染能力[9]。該護理模式主張術后6 h即可協助患者進行簡單活動,有利于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且能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中藥藥膳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將食物和藥材通過科學搭配,達到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胃癌屬于中醫“積聚”“胃痛”等范疇,本研究所取中藥食材中當歸、黨參、茯苓、白術、雞血藤等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胃、扶正祛邪等作用,可促進術后氣血、臟腑功能恢復[10]。本法操作方便易行,無毒副作用,同時能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改善患者氣血兩虛癥狀。
綜上所述,對胃癌手術患者施行快速康復護理配合中藥藥膳調護能促進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能力,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支出,且并發癥少。本研究不足在于所選樣本量較小,未對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分析評估,因此須在以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深入觀察其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