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丹,王琳琳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失眠屬于中醫“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等范疇[1],現代醫學認為失眠是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能滿足并影響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種主觀體驗[2]。《馬王堆醫書·十問》曰:“一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心理壓力加重,失眠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使人們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通過藥物治療失眠,提高生活質量,十分必要。現代醫學應用的鎮靜安眠類藥物治療失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可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同時可能損害心、腦、腎等重要臟器。中醫治療失眠優勢突出,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且治療手段多樣,療效確切?,F將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歷代醫家認為失眠多因七情內傷所致,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其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以《黃帝內經》為指導,失眠多因陰液虧虛,不能斂陽,或陽氣過盛,陰不制陽,或外邪阻礙交通所致[3]。如《靈樞·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可見營衛不和,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陰不斂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中有“五神臟”之說,即《素問·宣明五氣》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蔽迮K皆是藏神之地,當其生理功能發生變化,則可引起臟腑功能紊亂,造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心神不寧而發不寐。《素問·逆調論》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王自立認為“胃不和”致“臥不安”,即失眠與脾胃的關系密切,凡脾胃不和,中焦氣機不暢,痰濁水飲中阻,則痰蒙心神,心脈不暢而導致心悸、眩暈、失眠等一系列癥狀[4]。明·秦昌遇在《癥因脈治》[5]中提出:“膽火不得臥之因,或因肝膽怫郁,木不條達,或酒食不節,濕熱聚于膽家,或惱怒傷肝,膽氣上逆,煉胃汁,成痰成飲,則夜不得臥也?!睂δ懡浻刑祷鹣嚓P理論進行了探討。清·陳士鐸在《辨證錄》[6]提出“不寐門”,從臟腑論不寐的原因,一是考慮心腎,提出心腎相交是保證正常睡眠的條件。二是考慮肝膽,認為肝虛邪擾、膽虛氣怯可致不寐。翟振興等[7]認為不寐屬于中醫的神志疾病,心腦共主神明,故治療不寐當心腦同治,以調整臟腑氣血,安神定志而達到治療效果。從上可見,從古至今不同醫家對失眠有著不同的認識,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辨證體系,同時提供了更廣泛的思路。
《中醫內科學》將不寐劃分5種證型,肝火擾心型、痰熱擾心型、心脾兩虛型、心腎不交型、心膽氣虛型[8]。施今墨根據其臨床常見癥狀,以病因而論,將不寐的辨治分為10種證型,分別為心腎不交型、血不上榮型、腦腎不足型、心陽亢盛型、陰虛失養型、陽虛陰抑型、胃氣失和型、膽虛邪擾型、肝經受病型、疲血內阻型[9]。鄧鐵濤依據臨床經驗,將不寐的辨治分為3種證型,即痰濕阻滯證、心脾兩虛證、瘀血內阻證[10]。顏德馨認為不寐病機在于陰陽失調,氣屬陽,血屬陰,表現為氣血失調,進而提出調和氣血之法,具體辨證為肝郁氣結型、氣郁化火型、氣滯血瘀型、氣血兩虛型4種證型[11]。裘昌林論治失眠強調從整體著手,找出病因,準確定性,辨清虛實,將失眠劃分為9種證型[12],其中心膽氣虛型、心脾兩虛型為虛證,食積胃氣不和型、心火亢盛型、痰熱擾心型、肝郁氣滯型、肝膽濕熱型為實證,心腎不交型、陰虛火旺型為虛實夾雜證。
失眠不外乎正虛、邪勝兩方面,其治療遵循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的總則。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采用中醫治療失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有中藥內服及外用,如推拿、火罐、針灸、耳穴壓丸、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通過多環節、多途徑改善失眠患者癥狀及其睡眠質量。同時提倡心理療法,對輔助失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3]。
3.1 中醫內服 張成良[14]用益腎安寐湯(熟地黃、女貞子、黃精、淫羊藿、酸棗仁、龍骨、牡蠣、五味子、白芍、甘松、佛手)治療48例失眠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且治療組可明顯改善主要癥狀,提高睡眠質量。齊盛等[15]通過自擬疏肝養心安神湯(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片、酸棗仁、柏子仁、郁金、當歸、石菖蒲、遠志、茯神、合歡花)治療失眠,總有效率高達95.71%,體現疏肝養心安神之功,切合失眠病機,療效顯著。曾灶昌等[16]運用烏靈膠囊治療50例失眠患者,總有效率為94.0%,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較治療前降低,臨床療效確切??到17]采用酸棗仁湯治療60例失眠患者,痊愈29例,顯效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說明此方具有養心安神、清心除煩之效。任小冬[18]用歸脾湯加減治療100例失眠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0%,優于對照組的58.0%,療效確切,同時建議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服藥以鞏固療效。陳雪梅[19]采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失眠,觀察組有效率為95%、對照組為80%,表明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失眠效果較好,且安全系數高。羅春蕾等[20]采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失眠,患者入睡困難發作頻次較前減少,睡眠潛伏期縮短,總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改善。
3.2 中醫外用 劉幸[21]采用中醫推拿點穴治療70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8.0%,提示推拿能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龍彬[22]采用平衡火罐治療100例失眠患者,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表明平衡火罐能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治療失眠療效確切,且操作簡便。李麗春等[23]將60例肝郁氣滯型失眠患者隨機分為熱敏灸組和艾司唑侖組,熱敏灸組在肝、膽經原穴分別探測熱敏點進行治療,藥物組給予艾司唑侖片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PSQ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熱敏灸組降低幅度更大,說明熱敏灸可顯著改善肝郁氣滯型失眠患者的失眠癥狀及焦慮、消極情緒。劉仲瑋[24]采用中醫耳穴壓豆法治療50例失眠患者,以心、垂前、神門、交感、腎、皮質下為主穴,治療總有效率為96.0%,提示耳穴壓豆法在失眠治療中療效確切,且操作簡單方便、價格低,患者沒有任何創傷及不良反應,易于在臨床推廣。王彥霞等[25]將60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隨機分為穴位埋線組和藥物組,埋線穴位選取四神聰、內關、神門、三陰交為主穴治療,治療后埋線組中醫證候及PSQI量表評分優于藥物組,表明穴位埋線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療效顯著,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治療總體效果優于藥物治療。包俊霖[26]采用穴位注射維生素B12并結合瀉南補北針刺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患者,總有效率為94.11%,表明二者聯合應用能滋陰潛陽、安神利眠,提高睡眠質量,同時增強其自我調節能力。吳迪等[27]運用穴位貼敷配合心理疏導治療失眠,給予藥物貼敷的同時,每日給予心理疏導,結果顯示,患者睡眠質量顯著改善,可見穴位貼敷透藥及心理疏導能有效改善神經癥患者睡眠質量。
3.3 中醫內外兼用 楊金祿等[28]運用滋陰降火的治療思維,采用自擬滋心湯(生地黃、麥冬、黃連、制首烏、當歸、川芎、黨參、龍眼肉、桂枝、木香、酸棗仁、遠志、茯神、首烏藤組成)配合穴位推拿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治療組有效率為91.67%,凸顯出滋陰兼顧氣血、陽氣,交通心腎之法。錢拉拉等[29]采用交泰丸結合針刺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患者,針刺取安眠、心俞、腎俞、神門、照海等穴位,兩法聯合應用,共奏鎮靜利眠之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并且更好地調節與睡眠相關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β水平。劉巖等[30]總結于志強教授運用針藥結合治療失眠經驗,認為治療當以臟腑辨證為主,明確病變臟腑,針藥結合,平調五臟陰陽,以快速有效地緩解失眠癥狀。同時應配合心理疏導、調整飲食結構、適當鍛煉等,方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王克等[31]治療采用加味逍遙飲聯合耳穴治療更年期失眠患者,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3.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3.33%,且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其主要伴隨癥狀。何競等[32]通過熱敏灸聯合天王補心丹治療亞健康失眠患者,總有效率為93.3%,療效較好,且安全性高。周衛星等[33]通過中醫推拿聯合酸棗仁湯治療失眠患者,總有效率、PSQI評分下降優于單用酸棗仁湯。
目前,中醫在治療失眠方面取得很大進展,治療方法多樣,療效確切,在實際工作中體現辨證論治,實現個體化治療,同時治療費用低,毒副作用甚小,耐受性好。但是通過查閱近年來的相關文獻,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統一的診斷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價,并且當前多數研究只專注于臨床療效的觀察,而對其內在作用機制研究不夠深入,臨床研究多為小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存在偏倚。失眠是一種心身疾病,在采取中醫辨證論治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涉,以增強綜合治療效果,與此同時加強中醫治療失眠的基礎、實驗及臨床研究工作,建立中醫特色的失眠診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