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山西省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醫院,山西 長治046031)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研究發現,附子具有心血管系統的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擴張外周血管及增加血流、抗癌、抗衰老、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炎止痛等作用[1]。張景岳認為附子“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因此,附子作為“扶陽第一要藥”的同時,其另外一個特性“善走諸經”具有更廣泛的臨床實用性。20世紀50~60年代,門純德老先生提出“興陽法”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應用于臨床[2],其中附子作為興陽(溫陽)的主要藥物治療各系統疑難雜病。門純德老先生在利用附子溫補陽氣、善走諸經之特性以宣暢氣機,保證機體陽氣的暢通,從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能力。溫陽法恰當配伍“汗、和、下、吐、溫、清、消、補”八法,還可以衍生出溫散、溫下、溫清、溫利、溫化、溫補等復合治法。另外,溫陽法結合潛藏性質藥物的溫潛法在臨床中的運用也較為廣泛,下面筆者結合相關方劑略述一二。
一是溫陽法與汗法合用的溫散法。其中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其代表方劑,也是治療陽虛感冒的常用方劑。方中使用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治療陽虛,佐以細辛,一是助附子溫經,二是助麻黃解表,雖僅有三味藥物,但凸顯了溫陽解表、解表不傷陽氣的精髓。桂枝芍藥知母湯方用附子、桂枝溫經散寒止痛,麻黃、桂枝祛風通陽散外邪,白術、防風祛風除濕。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烏頭湯方用烏頭祛寒止痛,麻黃發汗宣痹,溫散結合發揮溫經祛寒、除濕止痛之功。以上兩方合理加減可作為治療風寒濕痹證的常用方劑[3]。
二是溫陽法與下法合用的溫下法。常用方劑為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湯以附子溫經祛寒、大黃瀉下通便為主,佐以細辛助附子溫里散寒止痛,三藥合用以溫里散寒、通便止痛,是治療寒實內積的代表方劑。另外,還有溫脾湯溫補脾陽、攻下寒積,方用附子溫脾腎之陽,祛除寒邪,大黃瀉下、攻逐積滯,另加干姜助附子溫中扶陽,芒硝、當歸助大黃潤腸通便,該方適當加減后可作為治療寒積腹痛的常用方劑。
三是溫陽法與清熱法合用的溫清法。該法多用于陽虛體質、邪熱外侵導致的寒熱兼見的錯雜病證,如附子瀉心湯證。附子瀉心湯方用附子久煎取汁以發揮溫經扶陽固表之功,大黃、黃芩、黃連以清泄胃之邪熱,從而達到扶陽泄熱之功。烏梅丸方用附子、桂枝、干姜、蜀椒、細辛等辛溫之品以溫臟祛寒安蛔,黃連、黃柏清泄胃熱而下蛔。烏梅丸雖為溫中清熱、安蛔補虛之名方,但臨床多用其溫中補虛、清熱燥濕止痢之功治療寒熱錯雜、正氣虛弱的久泄久痢等疾病。《金匱要略》中的薏苡附子敗醬散也是用附子振奮陽氣、辛熱散結,重用薏苡仁排膿、開壅滯、利腸胃,佐以苦寒之敗醬草清腸道熱毒、破瘀排膿。諸藥合用,發揮利濕排膿、破血消腫之功。該方合理加減可作為治療腸癰、下痢、產后瘀滯腹痛的常用方劑。
四是溫陽法與利水法合用的溫利法。溫利法為陽虛兼水濕腫滿的常用治法。水為陰邪,陽虛則氣化不利,水濕失去正常運化而停聚,影響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可見咳喘、肺脹、心悸、心力衰竭、水腫、眩暈等病證,可用真武湯、實脾散等方劑加減治療。真武湯方用附子溫腎壯陽,腎強則水有所主,即可化氣行水,又能暖脾運化水濕;茯苓、白術為臣藥,以燥濕健脾散水濕,使水有所制;佐以性溫宣散之生姜,助附子扶陽祛寒、宣發陽氣,又助茯苓、白術散水濕;后加入斂陰和營的白芍,柔肝舒筋止痛,并防姜附溫燥傷陰。方雖小但應用范圍廣泛,少陰陽虛、水濕不化而上凌心胸的心悸、心力衰竭、肺脹及水濕上犯清竅的眩暈等都可以用其為主方加減治療[4]。實脾散方用附子、干姜為君藥,以溫脾腎之陽;茯苓、白術為臣藥,以健脾滲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利;厚樸、木香、大腹子、草果、木瓜行氣醒脾,化濕利水。諸藥相伍,共奏溫脾腎之陽、行氣利水濕的功效。該方可作為治療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鼓脹的常用方劑。
五是溫陽法與化痰祛濕法合用的溫化法。該法用于陽虛兼痰濕證。《金匱要略》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濕為陰邪,陽虛患者易發生水濕津液運化輸布障礙而成痰證、飲證,其病理產物易陰乘陽位,從而出現咳喘、胸痹、眩暈等病證。該類病證多用四逆湯、參附湯合瓜蔞薤白劑、香砂六君子湯等加減治療。四逆湯以附子為君藥補陽祛寒救逆;瓜蔞薤白劑以瓜蔞理氣寬胸、滌痰散結,薤白通陽散結、行氣止痛;六君子湯為燥濕化痰、益氣和胃的常用方。諸方加減使用,可振奮心腎之陽,祛痰行水化飲。該方可作為治療陽虛兼痰飲導致的胸痹、心力衰竭、咳喘、肺脹、眩暈等證的有效方劑。
六是溫陽法與補益法合用的溫補法。溫補法在臨床中也比較常用。《脾胃論》曰:“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旺矣。”《景岳全書》曰:“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在補陰補血方劑中佐加補陽之藥,可使陰血有所化,并可借陽藥之溫運,以制陰藥之凝滯,使之滋而不滯。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十四味建中湯即是以八珍湯加附子、肉桂等溫陽之藥而成。該方可作為治療脾腎久虛、營衛不足導致的心悸、產后畏風、崩漏、胃脘痛等疾病的常用方劑[5]。
七是溫陽法與潛藏藥物合用的溫潛法。祝味菊在《傷寒質難》曰:“溫以壯其怯,潛以平其逆,引火歸原,導龍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興奮,而濫與清滋之藥也。”因此,對于陰盛于內、陽浮于外的患者,在溫陽的同時加潛鎮之劑如龍骨、牡蠣、磁石、龜板等,如潛陽封髓丹[6]、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及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湯就是其代表方劑。
綜上所述,溫陽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的合用可使臨床治療各系統疾病的療效大大提高。而且溫陽法還可與解表、補益、清熱、化痰、利水等三法、四法共同使用以提高臨床療效,而不僅局限于溫散、溫下、溫化等兩法的配伍。然而,附子為大辛大熱的有毒之品,其煎法用量還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臨床不同病證、病情的緩急、陽虛的輕重不斷調整[7]。另外,附子為燥熱易傷陰之品,運用時也需要顧及人體之陰,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