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順,曹 俊,張亮亮,謝 君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610100;2.四川省中醫院,四川 成都610036;3.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0036)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關節之一,直立時須負擔全身重量。人在走路或活動時,由于動作不協調、突然跌倒等原因引起的踝關節軟組織損傷,稱為急性踝關節扭傷,常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局部紅腫、壓痛、活動受限,或有皮下瘀斑。若踝關節軟組織損傷后未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可能導致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繼發踝關節失穩,甚至發展為創傷性關節炎,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日常活動。《奇效良方》記載,用油調制木芙蓉葉外敷可治療跌打損傷。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筆者將油換成滲透性更好的白酒,采用木芙蓉葉藥酒外擦、濕敷結合手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療效較好。
西醫認為,踝關節扭傷是一種無菌性炎癥導致的水腫、肌肉痙攣性疼痛及血流循環障礙性充血,治療原則為保持適宜的負重,給予冷療配合加壓包扎和抬高患肢治療;冷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毛細血管出血和局部炎癥水腫[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形傷腫。”外傷后氣血瘀滯則導致疼痛。中醫認為,踝關節扭傷屬于“筋傷”范疇,外傷后血液溢出脈外,凝聚成瘀,則見皮下瘀斑,瘀血閉塞局部氣機,使患肢周圍經絡不通則痛。
中醫使用藥酒治療筋傷的歷史源遠流長,《黃帝內經》中最先提出運用藥酒治療疾病。《素問·厥論》提到藥酒性剽悍,辛散而善于走竄,以白酒入藥可引藥入經。《新修本草》中亦有用酒入藥的記載。《本草綱目》記載,酒可通血脈。在現代醫藥及食品研究中,為了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50°~60°的高濃度白酒是藥酒的主要溶媒。
本研究選用夏秋采摘的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干燥葉,木芙蓉葉是《中國藥典》2015年版新增中藥之一。《本草綱目》記載,木芙蓉葉外敷初用時感覺清涼,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玉楸藥解》認為,木芙蓉葉對跌打損傷導致的瘀斑、腫痛療效較好。木芙蓉葉性味辛平,入肺、肝經,涼血止血而不留瘀。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木芙蓉葉中的黃酮類成分抗氧化能力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無菌性炎癥有特異性作用[2]。
將200 g木芙蓉干燥葉研為極細末,加入1 000 mL 60°白酒中浸泡,密封,放置陰涼處,每日搖晃1次,浸泡1個月后開啟使用[3]。
中醫治療室溫度控制在26~28℃,以木芙蓉葉藥酒為介質外擦,在踝關節受傷處輕揉推按,放松踝關節處因炎癥緊繃的肌肉,可配合點按絕骨穴,反復操作持續10 min;然后將藥酒浸泡過的紗布濕敷在患處,外敷60 min。每日1次。
注意事項:皮膚表面有開放性損傷、嚴重皮損和酒精過敏者禁用。
中藥濕敷以白酒為透皮促滲劑,藥物滲透性好。木芙蓉葉的有效成分可透過皮膚、經絡直達病灶,隨經脈氣血運行,達到調和氣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木芙蓉葉涼血止血消腫,白酒辛散走竄,陰陽互補,行氣而不出血,止血而不留瘀,適用于軟組織損傷。木芙蓉葉藥酒外擦、濕敷加手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療效可靠,操作方便簡單,能快速解除患者痛苦,適合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